最近一条不起眼的视频火了,有人把一辆60年前的东方红拖拉机从杂草丛生的废墟里拖出来,居然还能顺利点火,质量真叫人感慨万千!
这事儿火起来后,紧接着就是火箭军那边的采购大整治,九年倒查下来,74位专家和116家供应商被取消资格,包括一些央企也被罚款。
说实话,这消息戳得我心里直发慌,作为一个关注军事热点的博主,我得说,这种事儿在战争年代绝对得按“资敌”罪来论,严重影响了咱们国防的根基。
先说说事件是怎么回事儿吧。
火箭军启动了对采购项目的全面审查,从多年前的合同开始翻查,发现一大堆问题。
不是说采购本来就该规范吗?
可现实里,围标和串标这些把戏太常见了。
围标就是供应商们私下串通,一起抬高或压低报价,好让某个“自己人”中标;串标则更复杂,可能是供应商和采购方联手,操控结果。
举个例子,调查中发现有的供应商在投标时就互相约定,报价都控制在某个范围,确保自己人得手。
去年类似案例在军工领域就频发,光是公开数据看,全国有上千起被查的围标事件,平均每起涉及资金上千万。
想想看,这么做不仅破坏公平竞争,还可能让劣质装备进军,风险太大了。
尤其是履约不当的问题,中标后不按规矩干活,项目组织不规范、虚假投标、违规转包这些毛病一堆。
拿转包来说,《建筑法》第28条明确规定,转包就是承包单位偷懒,把活儿分给别人干,出了问题责任全推走。
火箭军这次查出好几家供应商这样操作,合同金额动辄上亿,却转手给小作坊,质量能保证?
结果就是装备性能打折扣,军用物资可靠性直线下降。
然后是那些评标专家,本该是把关人,结果也出大问题。
评审错误是最常见的,影响采购结果的那种特别严重,比如打分时算错数据,导致劣质供应商中标。
去年有个类似案子,专家误判设备参数,害得军方多花20%预算买了性能差的雷达系统。
还有倾向性打分,明明带偏见,私心作祟,公平公正从哪说起?
更夸张的是,有的专家借用他人资质、伪造文件,甚至拒不配合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九年间有近30%的评标案例有这类问题,平均每起错误导致采购延误1-2个月,浪费军费不说,还延缓了装备部署。
拿火箭军这次来说,那些丢了资格的专家和供应商急着补救,但已经晚了,证据链条完整,罚款和禁令下来,业务基本瘫痪。
为什么会这样?
市场化后,国企不像过去那么铁板一块,管理松散,利益驱动下,腐败就容易滋生。
回想60年前的东方红拖拉机,那玩意儿在-20℃环境下还能正常启动,耐用度比现在很多军工产品强多了,当年国企那股子精气神儿,现在找不到了。
这事儿不光是国内问题,还会波及国际层面。
军工采购腐败一旦曝光,国际社会反应强烈,类似美国的国防合同丑闻被媒体放大后,盟国对合作信心下降。
拿F-35项目来说,美国因为供应链问题被曝出质量隐患,合作伙伴如日本和英国的订单延迟,影响了区域军事平衡。
咱们这边如果不严查,外国媒体会拿来炒作,说中国军工“不可靠”,可能导致军售受阻或盟友合作减少。
长远看,这会改变战局态势,战场上如果装备频出故障,响应时间慢了0.5秒都可能导致重大损失。
举高原地区的实战场景,假如采购的导弹系统因腐败问题,精度下降15%,在像中印边境那样的低氧环境,命中率可能从90%掉到75%,后果不堪设想。
相比之下,60年前的拖拉机在恶劣条件下还能跑,提醒我们,军工质量是国防命脉,得用技术突破来保障。
最后,得说这波整治太及时了!
74专家和116供应商被罚,表面看是损失,但从深层逻辑上,这是在斩断腐败毒瘤,保卫国家安全。
想想战争年代,偷工减料的家伙真得按资敌罪办,枪毙都不是过分。
咱们现在揭露这些,不是为了搞谁,而是为了让军工回归本真,研发出更可靠的装备。
那些央企和供应商,经营难过是自找的,不能怪舆论监督。
说真的,看着老拖拉机还能打火,我心里既 nost 又痛心,但也坚信通过这种整顿,未来装备会更牛,国防会更硬。
你们觉得这事儿对军工改革有啥启发?
是加强监管还是技术创新?
来聊聊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