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九月下旬,沙特派出大约20位陆海空三军的高层将领,前往中国出席第六次中沙军事合作委员会会议。
这是沙特史上最大规模的军方代表团,访华时间正好是在与巴基斯坦签签防务协议一周之后。会议由中方装备发展部部长许学强上将主持,主要是探讨进一步加深军事装备方面的合作。
这次沙特派出如此大规模的代表团来华,确实让人觉得是不是有啥大单子在谋划。难不成是为了敲定一些重大武器采购?毕竟,这次访华时间点挺微妙,刚好是在跟巴基斯坦签完防务协议之后,显得挺巧合的。要说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还真得看看两边的合作关系在不断升温,可能也是想借机巩固一下在军备方面的合作基础,或者还有其他战略布局的考虑吧。
沙特三军司令扎堆儿进京
这样的大规模阵容,真是前所未见,确实挺稀奇的。
从北京机场传来的消息来看,这回沙特派出的代表团挺豪华,总共有接近20位高级将领,包括战略火箭军司令、总参谋长啥的,涵盖了陆、海、空三军的各个兵种。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现场的细节,从照片上可以明显看出,沙特的军官们穿着各种颜色的军服,陆军的绿色、海军的蓝色、空军的灰色,几乎全都有。这在以往的中沙军事合作中,实在是不多见。
简单来说,这次沙特确实真拿出了不少真金白银。
这个时机的挑选,可真是讲究得挺有讲究的。
这次走访正好赶上沙特和巴基斯坦签《共同战略防御协议》那一周,两个时间点这么凑在一块,可不是巧合。你得知道,巴基斯坦一直是中国军备的铁杆客户,从歼-10CE到红旗-9BE,巴军装备的中国武器在实战中都展现了自己硬核的实力。
中方的接待标准同样也是相当高的。
装备发展部的部长许学强上将亲自主持了这个会议,负责的正是军备采购和技术合作,两块职责安排得那都是天衣无缝。地点选在北京,也体现出了规格之高,真是一看便知道非同一般。
从这次会议的安排来看,双方都把这次交流放在了心上,确实挺重视的。
沙特代表团涵盖了三军,显示出他们的需求挺全面的:陆军可能对装甲和防空感兴趣,海军则关注护航和反潜,第空军则特别需要应对高端威胁的空中打击能力。这种全军种的参与,说明沙特想和中国搞一个一站式合作,而不是拆散来各自为战。
得了,说到这次会议啊,背景可真不一般。
多哈一声巨响,美国承诺成废纸
要搞明白沙特的焦急劲儿,得追溯到一个月前那会儿。
9月9号,以色列的战机突袭了卡塔尔的首都多哈,原因是哈马斯的领导层在那儿召开会议。这一下子,不仅把整个海湾地区吓得魂不附体,也把美国的安全承诺搞得七零八落。
让沙特最难过的是看到美国的反应。
卡塔尔作为盟友受到攻击时,美国不但没有表态谴责,反倒态度含糊其辞。更令人头疼的是,部署在海湾地区的反导设备居然毫无行动,简直像个摆设似的。
这对沙特来说,真是一记狠狠的耳光。
这些年,沙特的国防体系几乎离不开美国,从F-15战机到“爱国者”导弹,无论是军事训练还是情报交流,都是美国在撑腰。其实,美国一手当武器商,一手当“安全保护伞”,作用挺明显。不过多哈那事儿让沙特猛然醒悟,这种“单靠一方”的依赖,真是脆弱得很。
说难听点,美国的信诺就像泡沫一样虚假不靠谱。
更让沙特担心的是,地区内的威胁逐渐升温。
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的能源基础设施可说是国家的命根子,任何威胁都不能轻易承受。身为逊尼派的领头羊,沙特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也仰仗于地区局势的稳定。
不过现实嘛,可没那么好过:老旧的安全体系正逐渐失去作用。
美国的“安全伞”既不太靠谱,还带点政治包袱;海湾合作委员会里的团结也变得不牢靠了;同时,区域里的其它国家军事水平不断上升,压缩了沙特的战略缓冲地带。
正是在这种“没安全感”拉动下,沙特主动去找新的安全帮手。
跟巴基斯坦签署防务协议,正是这一想法的实际体现——巴方不仅在军事合作上和中国关系紧密,还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核保护伞能为沙特提供最后的安全保障。
中国方案让沙特眼前一亮
一谈到武器购买,沙特可是真有点门道。
说起来,沙特也算是见识过不少“好飞机”——从美国引进F-15,从法国拿下“幻影”,再到英国买了“台风”,这“机”窝里“阅”过不少。但近些年,中国的武器装备表现得可是让他们刮目相看啊。
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巴基斯坦在实战中的表现。
一提在跟印度的空中作战中,巴基斯坦用的歼-10CE战机以及红旗-9BE防空系统表现得挺不错,不光挡住了印度的攻击,还占了点上风。这种实战检验的效果,比什么技术参数都更有说服力。
让沙特觉得更有吸引力的,还是中国的服务方式。
跟美国不一样,中国提供的不光是装备,还包括“全套服务”——从操作培训到维护保养,再到技术转让以及本土化生产,这样的全链条服务,很多西方国家都觉得难办或者不愿意做。
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合作思想上的不一样。
美国的军售常常夹带着政治条款,动不动就拿“人权”或“民主”当借口,限制或中止供货。而中国呢,采取的是“平等互利”的做法,不会干涉买家的内政,也不把武器销售和政治条件绑在一起。
这样的合作方式,更贴合沙特想要掌握自主权的战略需要。
在技术方面,中国的武器也在加紧追赶的步伐。
过去,中国武器的优势主要在于“性价比”——就是说,用较低的价格赢得了与西方水平相差不大的性能。不过,现在随着技术的累积和不断创新,中国的装备开始向“高端领域”挺进,在某些细分市场甚至形成了“独门绝技”。
简单说吧,到了最厉害的武器领域,现在只有中美两边能真的搞得清楚、玩得转。
对沙特来说,还有一件得考虑清楚的事。
借助巴基斯坦这个“桥梁”,沙特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一些技术转让的限制。作为中国武器的主要使用者,巴基斯坦对相关装备的操作和维护都挺熟悉。沙特如果借助巴方的渠道间接拿到技术,既能节省学习的时间,又能避免直接采购带来的政治敏感问题。
更关键的是,最近几年,美国的军售价格一路高涨,加上交货时间一拖再拖,导致多个国家都不太满意。
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各国跟美国挺久了,差不多都受够了”。
三国联手,中东要变天?
这次军事会议表面上看是两边合作,实际上却是三个国家在联手操作。
中国拿出技术和装备,巴基斯坦当中间人兼试点,沙特出钱出市场,这三家各得其所,就酿成了一个聪明的“铁三角”。
这个玩法的新鲜点就在于可以分散风险,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沙特没有直接承受美国的政治压力,而中国也避免了深陷中东事务的麻烦,巴基斯坦则在装备更新和地区实力方面都搞得不错。可以说,三方都挺开心的局面。
不过,这样的合作也不是没有麻烦,难题还是不少。
最大的难题就是怎么在中美之间搞好平衡。沙特还得靠美国撑场面呢,要是大规模采购中国武器,估计美国可能会“翻脸”。说不定以色列还会找个借口,对沙特“好好教育”一番,就像对卡塔尔那样。
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也挺微妙的,挺考验人的。
一方面是刚签了防务协议的好友,一方面又是死党中国,想在两个大国之间保持平衡,确实得有点本事。土耳其因为买了俄罗斯的S-400,被美国搞了制裁,之前的教训还记得清楚。
不过,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或许会起到带头作用。
要是沙特顺利通过这种“旁敲侧击”的办法拿到所需装备,别的海湾国家没准也会跟着搞起来。阿联酋、科威特,甚至卡塔尔,都可能考虑亮出类似的合作方式。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安全管理方式的转变。
这些年,中东的安全局势一直靠美国的“单极引领”撑着,现在逐渐变成了“多方协商”的局面。中国加入后,给地区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也给地区的稳定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这事儿可没那么顺利,难免会碰到些坎坷。
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可不会眼睁睁看着中沙的军事合作搞出可能危及美国地位的成果。他们的作风从来都难以琢磨,做出激烈决定的几率挺大的。
不过啊,就像有个中东记者说的那样:“局势已经在变了,谁也挡不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结语
这次看起来像是例行公事的军事会议,其实却暗示着中东安全依赖方式的一个大转变。沙特的聪明决策,也彰显出这个地区国家对多样化安全渠道的迫切渴望。
说到底,谁能拿出真正靠谱的安全保障,谁就能赢得伙伴们的信赖。这场“信任较量”中,硬实力和诚心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