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狂抛3820亿美债动真格!巴菲特清空中企股票!释放特殊信号!

2025-10-24 06:38 136

自从中美关税战开打,全球经济就被塞进高压锅。

风吹草动,外媒镜头立刻对准——连呼吸声都要录下来分析。

2025年9月21日,巴菲特清空全部比亚迪股票。

他持有这支股票整整17年。

2008年他以每股8港元买入,总成本2.3亿美元。

到清仓时,股价涨了近40倍。

这不是普通操作,是教科书级的长期投资退出。

可他偏偏选在这个节点全部卖出,一毛不留。

几乎同步,中国连续四个月减持美国国债,累计抛售53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820亿。

这不是临时起意,更不是市场波动下的被动反应。

一边是全球顶级投资人的个体决策,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战略调整。

表面看毫无关联,实则指向同一个事实:过去被奉为“压箱底”的安全资产,正在失去信任基础。

问题出在哪?

不是经济数据,不是企业财报,而是政治。

地缘政治已经闯进投资决策的核心地带。

过去评估风险,看的是利润、现金流、行业周期;现在必须额外计算:白宫明天会不会加征关税?

财政部会不会冻结账户?

这种变量无法建模,无法对冲,只能回避。

伯克希尔·哈撒韦最新财报显示,运营利润下滑14%,保险业务利润直接腰斩。

表面看是市场疲软,深层原因却是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反噬。

伯克希尔旗下大量业务依赖亚洲供应链,零部件进口成本因关税飙升,利润空间被硬生生压垮。

巴菲特早前就公开批评,把关税当武器是“大错误”。

这话不是客套,是切肤之痛。

一个靠理性与数据吃饭的投资人,如今却要花大量精力揣测政治人物的下一招——这种环境,还谈什么“可预测性”?

更致命的是,政治干预已从“潜在风险”变成“现实打击”。

2022年,美国联合西方冻结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

此举震动全球,但真正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宣告金融资产可以被武器化。

你存在美国的钱,它说不让你动,你就动不了。

美债的信用根基从来不是收益率,而是“美国会还钱”的信念。

现在这个信念被动摇——钱可能还你,但不一定让你用。

账户冻结、支付通道切断、结算系统排除……这些手段一旦常态化,美债就不再是避险资产,而是政治博弈的人质。

中国连续减持美债,正是对这种风险的直接回应。

这不是情绪化操作,而是主权资产配置的理性调整。

美国近年持续量化宽松,美元超发导致购买力稀释。

继续持有大量美债,等于被动承担美国通胀成本。

把部分美元资产换成黄金或其他储备,既是保护外汇价值,也是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缓冲。

网友猜测,这或许是中国推进“去美元化”战略的一环。

无论是否属实,行动本身已传递明确信号:信任一旦受损,持有即风险。

巴菲特的退出同样逻辑清晰。

他2008年押注比亚迪,看中的是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积累与长期潜力。

17年回报近40倍,已是超额兑现。

如今全球政治不确定性飙升,中美关系处于高度敏感期,继续持有比亚迪股票的边际风险远超潜在收益。

换成任何人,都会选择高位套现。

这不是看空中国,而是风险收益比失衡后的必然选择。

比亚迪的回应只有一句:“感谢17年陪伴。”

没有解释,没有挽留,甚至没有情绪波动。

这种克制反而彰显底气。

它现在技术迭代加速,海外销量猛增,供应链自主可控,早已不是依赖单一股东背书的企业。

反倒是外资市场更显焦虑——巴菲特一撤,不少机构立刻开始重新评估中国资产的政治溢价。

这种连锁反应,对中国企业是压力测试,也是筛选机制:只有真正有内生动力的公司,才能扛住外部信任波动。

中国美债持仓已降至7307亿美元,创十多年来新低。

这不是象征性动作,而是系统性战略调整。

有人认为,这是对美元霸权的试探性突围。

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在贸易结算中尝试本币互换,沙特与中国推进石油人民币结算,南美国家讨论共同货币机制——这些都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对单一货币主导体系的集体反思。

当中国这样体量的国家带头减持,全球货币多元化的进程必然加速。

资本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追求效率最大化:哪里成本低就去哪生产,哪里回报高就往哪投钱。

现在,“安全”和“可控”压倒效率。

企业重新评估供应链,不再只看价格,更看重政治稳定性;国家调整外汇储备,不再只盯收益率,更警惕资产可及性。

结果就是资本流动区域化、碎片化。

全球一盘棋的时代正在终结,多极并存的新格局加速成型。

中美经济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脱钩。

中国仍是美国重要商品来源国,美国技术市场对中国企业仍有价值。

但“绑定”不等于“无条件依赖”。

中国企业加速在东南亚、墨西哥建厂,规避关税风险;中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构建极端情境下的支付替代方案。

这种“多点布局”不是退缩,而是主动对冲。

美国自身正陷入政策悖论。

它试图用关税、制裁保护本国产业,却在不断侵蚀美元信用与全球领导力。

今天冻结俄罗斯资产,明天其他国家就会担心自己是否下一个。

信任崩塌只需一瞬间,重建却需几十年。

更讽刺的是,这些政策正在反噬美国自身:关税推高消费品价格,最终由美国民众买单;技术封锁导致科技公司失去中国市场,利润下滑。

伯克希尔利润腰斩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在全球高度互联的现实中,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已成常态。

关起门来搞“安全”,只会让自身更不安全。

真正的出路不在筑墙,而在重建规则与信任。

封闭带来停滞,对抗导致两败俱伤。

只有保持开放,才能维持全球经济基本盘。

但这在2025年显得尤为艰难——特朗普重返白宫,对华政策大概率更趋强硬。

关税可能加码,技术封锁可能升级,金融博弈只会更激烈。

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全球投资者唯一能做的,是保持清醒,灵活应对。

该撤时果断撤,该进时大胆进,但绝不把命运押在单一政治变量上。

巴菲特清仓比亚迪,是否意味着他看空中国?

未必。

他可能只是判断当前环境下,这笔投资的风险收益比不再合理。

这不代表否定比亚迪,更不代表否定中国市场。

他一生信奉“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说不定局势明朗后,他又会悄然回归。

投资如此,国家亦如此。

短期调整不等于长期放弃,而是审时度势的生存策略。

2008年他买入比亚迪,押注中国制造业崛起;2025年他卖出,警惕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一买一卖之间,折射的不只是个人策略变化,更是时代范式的转移。

我们正从“怎么赚钱怎么来”的效率时代,迈入“先保证安全再说”的防御时代。

在这个新规则下,个人、企业、国家都必须重新回答:钱该放哪里?

产业链该建在哪?

信任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没人能准确预测中美关系未来走向。

但可以肯定:那种“闭眼买美债、放心投中国”的简单逻辑已经彻底终结。

未来的投资,必须包含政治判断力;未来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

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身处这场大变局中——你的存款、你的职业、你孩子的未来,都可能被这些看似遥远的决策重塑。

别再觉得这些事与你无关。

当巴菲特卖出比亚迪,当中国抛售美债,他们不是在做孤立财务决策,而是在为不确定世界重新校准航向。

你也该思考:在这个风高浪急的时代,你的“安全资产”到底是什么?

是黄金?

房产?

技能?

还是某种无法被冻结的信念?

世界从来没有真正的避风港。

只有不断调整航向的船,才能穿越风暴。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