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蒋介石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在埃及开罗,他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平起平坐,世界三巨头变成了四巨头,镜头前三人笑容满面,一片祥和。这次会议不仅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赚足了面子,还促成了《开罗宣言》的诞生,明确要求日本归还窃取的所有中国领土。
然而,就在这片和谐的表象之下,一股致命的暗流正在涌动。蒋介石或许不知道,那个对他笑脸相迎的罗斯福,可能正在盘算着如何让他从地球上“意外”消失。一场代号为“蓝鲸行动”的秘密刺杀计划,据说已经得到了美国最高层的授意。昔日的“主子”为何要对自己忠实的“代理人”痛下杀手?这背后,是一段早已充满裂痕、濒临破碎的盟友关系。
冤家路窄的盟友
要说清这件事,绕不开一个关键人物——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急需中国拖住日本陆军主力,于是开始大力援助国民政府。为了方便协调,蒋介石主动请求罗斯福派一位得力干将来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罗斯福思来想去,选中了史迪威。
史迪威是个“中国通”,毕业于西点军校,曾在北京学过汉语,还在天津驻过军。他被誉为美国陆军中最出色的将领之一,能力毋庸置疑。1942年3月,史迪威抵达重庆,蒋介石夫妇热情迎接,但这段蜜月期短得可怜。两个人的性格南辕北辙,很快就在人事任免、物资调配和军事指挥上爆发了激烈冲突。
矛盾的第一次大爆发,源于第一次缅甸战役。为了保卫滇缅公路这条最后的输血线,中国组建远征军入缅作战。初期,在史迪威的参与指挥下,远征军打出了仁安羌大捷等漂亮仗,轰动世界。但好景不长,由于英军的自私和指挥上的失误,日军迅速穿插,切断了远征军的后路。
危急关头,史迪威主张全军撤往印度,以图东山再起。但蒋介石在后方遥控指挥,命令杜聿明率主力撤回国内。结果,群龙无首的中国军队在撤退途中损失惨重。史迪威自己也狼狈地带着少数人逃到了印度。这次惨败,让两人彻底结下了梁子。史迪威认为是蒋介石的瞎指挥和胆小怕事葬送了胜机,而蒋介石则怒斥史迪威的傲慢和无能。
从此,史迪威开始在各种报告里向罗斯福疯狂吐槽蒋介石,把他描绘成一个消极避战、只顾保存实力、不值得信任的政客。这些小报告,也为日后中美关系的恶化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开罗光环下的杀机
时间来到1943年底的开罗会议。在公开场合,蒋介石风光无限。但在私下会谈中,一件事情却让罗斯福对他的看法跌至冰点。罗斯福两次主动向蒋介石提出,战后可以将历史上与中国渊源深厚的琉球群岛交由中国管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战略机遇。
从明朝洪武年间起,琉球就是中国的藩属国,使用汉字,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罗斯福的提议,等于是在帮中国收复失地,并获得一个至关重要的海上战略屏障。然而,面对这份送上门的大礼,蒋介石却犹豫了。他既不清楚罗斯福的真实意图,也害怕这会牵扯出复杂的国际纠纷,更担心会过度刺激尚未投降的日本。
于是,他两次都委婉地拒绝了,反而提议由中美“共同托管”。这让罗斯福大失所望。在他看来,蒋介石连送上门的战略要地都不敢要,足见其缺乏战略眼光和担当,根本不堪大用。这或许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罗斯福彻底认定,蒋介石已经成为美国在亚洲战略棋盘上的一颗“废棋”。
巧合的是,根据史迪威助手弗兰克·多恩后来的回忆,史迪威正是在从开罗返回昆明后,向他下达了刺杀蒋介石的口头密令。指令来自“最高层”,虽然没点名,但矛头直指罗斯福。开罗会议,这个蒋介石的荣耀时刻,竟成了他的催命符。
“蓝鲸”行动与死里逃生
这个被称为“蓝鲸行动”的计划,由弗兰克·多恩亲自拟定,其构思之歹毒,让人不寒而栗。他们准备利用1944年3月蒋介石夫妇受邀访问印度的机会下手。计划是这样的:当蒋介石乘坐的专机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时,飞行员会谎称飞机出现故障,要求机上人员跳伞逃生。
而事先提供给蒋介石夫妇的降落伞,早就被动了手脚,根本无法打开。届时,他们将从万米高空坠落,粉身碎骨。为了让这场“意外”看起来天衣无缝,计划甚至还安排了几名美军军官陪葬,他们的降落伞同样会“失灵”。整个计划环环相扣,由美军第十四航空队情报处处长莫瑞特负责技术细节,确保万无一失。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蒋介石准备启程前往印度之际,日军突然发动了豫湘桂战役,中国战场形势急转直下。焦头烂额的蒋介石被迫取消了访问印度的计划。“蓝鲸行动”的执行窗口只有三个月,错过了这次机会,美军再也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可以说,是日本人无意中救了蒋介石一命。
撕破脸的“史迪威事件”
刺杀计划虽然流产,但美蒋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豫湘桂战役期间,中国军队节节败退,罗斯福对蒋介石的无能愈发不满。他突然向蒋介石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将中国所有军队的指挥权全部交给史迪威,理由是只有史迪威才能挽救危局。
这个要求无异于让中国出卖军事主权,触碰了蒋介石的底线。这一次,他没有再忍气吞声,而是彻底爆发了。他强硬地回复罗斯福,总司令的职位可以给任何一个美国军人,但绝不能给史迪威,并坚决要求撤换史迪威。这就是著名的“史迪威事件”。面对蒋介石的决绝,罗斯福最终选择了妥协,将史迪威召回了美国。
结语
表面上看,蒋介石在“史迪威事件”中扳回一城,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但实际上,中美之间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罗斯福之所以收回刺杀计划并召回史迪威,更多是出于现实考量——在二战结束前,他不能失去中国这个还能牵制百万日军的盟友。蒋介石并非不可或缺,只是在那个时间点上,暂时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品。
回望那段历史,不禁让人唏嘘。在波诡云谲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的荣光,与“蓝鲸行动”的杀机形成了绝妙的讽刺。他逃过一劫,或许靠的是运气,但这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将国家命运寄托于他人是何等危险。所谓“盟友”,在利益的天平前,随时可能变成挥向自己的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