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背后的困境与断档
石景山那边的郑师傅下午刚打来电话,说他兄弟在一汽大众干了快十年,前阵集团发的“半年数据表”看得大家脑瓜仁直疼。一边是账面现金还鼓鼓囊囊,一头却是利润像气球漏了口,怎么补都补不上。一说起这事,车友群都炸了锅:“大众不行了,是不是又得‘油改电’瞎折腾一阵?”张工斜着眼瞟,嘿嘿一乐:“别急,账还没见底呢。”
从外头看,德国人账本那些横杠数字倒还挺花哨。2025年上半年,集团全球卖出去四百多万辆车,还微涨了零点几个点。账上存着三百四十八亿欧元,但净现金流,负的,直接窟窿越补越大。听厂里的内勤悄悄讲,今年只进不出还行,一看利润,亏得人心慌。营业利润缩水三分之一,税后利润差不多也蒸发治疗价值小半截。郑师傅感慨:“这要按往年节奏,二月份一完工,账就该扭正,现在可好,头回倒算现金流。”
要追根儿问因由,厂里自己也说了三点。先讲美国关税,不得好,去年全年还行,今年关税一提就损了十三亿欧元,最大窟窿;接着是老毛病,奥迪那边、乘用车、软件部门Cariad,重组都得花钱,这个账目拨备一下子又加了七亿欧元;再就是排放合规,环保那套越来越贵,二氧化碳的账单没完没了。
电动车本来是“新希望”,结果变成了拖油瓶。师傅们私下都嘀咕:“销量占比涨得快,利润咋没跟上?”原先只占7%,现在一下飙到10%,纯电交付激增,可每辆车的利润腰斩都不止。汇率那点小波动一添乱,利润直接蒸发。销售那边嘀咕“剔关税重组还能剩点儿”,但利润空间还是个筐,咋装都不满。汽车业这行,挣钱不是数字游戏,得看往后劲。
不说官方口径,来点地面体感。嫂子家老公沈建起,去年非要买个电动大众ID.4,说配置不错、优惠大。冬天一开,续航掉得快,还好有4S首年免费充电。后来网上刷到这批车型的Car2X互联技术——本地说能连路侧基站,防追尾,实际很少人开通、用的也不顺,有车主反映自动紧急制动偶尔误触,“差点把媳妇吓哭了”。
再瞅各地销量,冷热冰火两重天。欧洲大本营最稳,亚太这边拖后腿。中国市场就不说,要不是头几年高估,现在不会这么尴尬。张工分析:“特意没单列电动销量,怕显尴尬。”据说有的小型城市刚上线的快充桩还不如去年杂牌车多。本土自主品牌卷得厉害,听谁说理想、小鹏、比亚迪,在上海和广东双定点盯大众,用户流失得厉害。
集团下属品牌分化明显,斯柯达这波逆风起飞,销量暴涨一成多,还老有黑马气质。反倒是豪华阵营——奥迪、保时捷、宾利这些,靠利润撑门面那几个,现在折价不小。兰博基尼倒还稳定,师傅开玩笑说“卖一台户口本都捆上了”,销量不增长也丢不了面子。
再聊聊维修圈子段子。邻居魏叔去年修过一台刚入手的二手保时捷,零件订单等了仨月,说是集团整体降本压损耗,配件批次回收回用比例高了。“新旧看不出来,但味儿不对。”群里有师傅传闻,奥迪高配部分零件实际跟大众普通车型能通用,但价格差了三四倍,这采购坑也是集团自家挖的。
现在大众季度展望也保守了。收入增速不提了,利润率干脆往地上扒拉。现金流预期也就“勉强正的”,高关税要不降,估计下半年净流动性又见底线。其实这些数据,大众内部早有心理准备。谁都明白今年没大招抢险,明年电动车电池降本到不了位,利润被车企新势力压得没脾气。
但也不是没冷信息:前月大连群友说他们那新建的延锋工厂给大众供智能天线,6个月交付时间居然硬生生砍到90天,后端压力大。另有爆料说Cariad软件团队最近“砍掉了德国总部一半旧项目”,北美市场的娱乐系统可能直接外包给美企,内部流传工程师在吐槽“德国人代码太死板,跟国内APP比起来不见天日”。这些杂音在咖啡厅一坐,就聊到深夜了。
说到头,没人敢说大众会“掉下神坛”,但明眼人都知道,车队正驶进密林地带,往哪拐还是迷雾。隔壁王工调侃:“往后别信什么固态电池爆炸式产量,路上真看见一万个ID.6再说。”天桥那家旧件店,这周收了一辆2017款CC说是公司裁员,不愿换代驾电动车。上岗前夕,车主还聊起多功能座椅和那项没打开过的自适应远近光——“选装,没激活,凑合能用就是。”
最后一句,石景山郑师傅的话:“现在不是看谁赚得多,是看谁亏得慢。”账上银子厚,但补洞子最要命。剩下的,大伙只等冬天来,看新一波电动车咋抗冷。“别到时候全城堵在快充口,师傅们都笑话。”
信源杂糅:听厂里销售随口讲、维修微信群段子、张工口述、部分新闻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