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维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不变,一年期和五年期LPR分别保持在3%和3.5%的水平。
这一决策出乎多数人预料,尤其是考虑到美联储在9月17日刚刚宣布降息25个基点,并预计年底前还将再降息两次。
央行此次按兵不动的首要考量是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5年9月,全国商业银行息差已降至1.4%左右,处于近一二十年来的历史低位。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仍是基础性支柱,其稳健运行关乎金融市场的安全与风险防控。 若继续降息,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活期储蓄利率已降至接近零利率的0.05%。活期储蓄作为银行存量较大的资金来源,下调空间已基本触底。
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低于1.5%,多在1.2%-1.3%区间,后续降息空间十分有限。 若继续降息,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经营压力。
一旦商业银行出现问题,必将引发“地动山摇”,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这无疑是监管层的重要考量。
银行存款利率下调空间已极为有限。活期储蓄作为银行存量较大的资金来源,利率已降至0.05%,接近零利率水平,基本触底。
定期存款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低于1.5%,多在1.2%-1.3%区间,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十分有限。
商业银行通过压降存款成本来缓解息差压力,例如停售高息智能存款和大额存单,优化资产端定价,提高零售贷款占比。
降息放缓的第二个核心考量是契合股市“稳慢牛”的调控导向。2025年初以来,股市表现持续强劲,尤其是4月初至今。
9月中旬,上证指数多次尝试突破时,均出现银行、证券板块大单压盘的情况。
若此时再度降息,大量储户家庭的银行存款利率将继续下行,必然驱动部分资金加速从银行“搬家”涌入股票市场。
2025年以来的A股市场表现强劲,监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释放调控信号,显示其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的决心。
汇率考量也是央行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美联储在2025年3月维持利率4.25%-4.50%,并放缓缩表,导致中美利差倒挂加剧。
若中国降息,可能引发资本外流,进一步压制人民币汇率。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显示稳汇率优先级上升。
202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表现相对坚挺,仍呈升值态势。从年底展望来看,美元降息节奏仍较密集,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并不大。
因此汇率并非此次降息放缓的主要考量,但仍然是央行货币政策需要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央行需要平衡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
货币政策调整对稳楼市的边际效应已越来越弱,这也是央行此次未选择降息的重要考量之一。
央行更倾向于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而非全面降息。 两项财政贴息政策的落地,相当于“定向降息”,降低了总量工具的必要性。
2025年8月12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两项政策落地,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
结构性政策更能精准发力,避免资金空转,压缩全面降息空间。 5月,人民银行出台的货币政策组合拳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量降价”。
央行推动LPR与政策利率联动,减少利率传导“漏损”。202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加强利率政策执行”,以提升银行自主定价能力。
2025年计划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5000亿元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央行政策目标从稳增长优先转向多目标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目标是央行最终想实现的一个经济目标,是货币政策操作执行的主要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