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覆盖的珠穆朗玛峰南麓,藏着一群鲜为人知的人。他们不是藏族,也不是尼泊尔人。他们的蓝眼睛、高鼻梁从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来,但他们几十年连国籍都没有。没人能随便去他们的村子,但如果能有机会进到村里,你会发现这里既不完全属于中国,也不像尼泊尔,每个人都像是漂在时代夹缝中的孤岛。这,就是达曼人——世界屋脊“无国籍”的真实主人公。为什么他们会过着半个多世纪的“没有国家”的生活?如今,命运是否真的被彻底改变?他们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谁给了他们家和未来?答案,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一边是世界之巅,视野辽阔;另一边,是被踢来踢去的国籍身份。有人坚信,达曼人是几百年前清朝同尼泊尔战事后迷路的廓尔喀人的后代;有人认为,他们其实就是藏族的一支流浪部落。一个民族的起源问题,像一本被遗忘的小说,谁也说不清,谁都想插句嘴。而无国籍的身份,更成了敏感的话题:有藏族村民说,“他们和我们生活差不多,可就是总有点隔着一层窗户纸”;也有人调侃,“连国家都没有,你说说,你能怪谁呢?”可达曼人自己对此却不愿多谈,“从哪儿来的?还不如问明天吃啥。”
事情没这么简单。要说达曼人的日子,成年累月就是一锅夹生饭——外表像洋人,生活学藏人,却都不被完全当自己人。村里的人做铁匠生意,打打农具,补补锅壶,每天都很辛苦。一到收学费、看病、申请补贴,全都和他们无缘,“国籍”二字像咬着不松的口香糖,怎么都甩不掉。有村民说,“人家藏族的小孩学费全免,我们得自己掏钱”,一说起,酸得牙根都疼。旁边人听了还时不时补上一句,“就是‘东方吉普赛人'呗!别指望村里谁帮你解决这些事。”在藏南高原边界线上,这样的身份困局,成了扎在心口的一根细刺。
表面上苦日子日复一日。有人觉得,这事其实不用小题大做。边境本来就冷清,又不是什么大新闻。可暗地里,人心思变,风向也动。随着新中国的诞生,邻村的藏族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房子修了,路也通了,娃有学上,老人看得起病。相比之下,达曼人只能偷着羡慕。“为啥别人能有国家,我们就不行?”这样的问号,越长越粗,成了全村人的梦魇。一直有个声音在问:“我们到底能不能拥有一个家?”但每到年关,村委会还得提醒大家,“今年申请户口估计又没戏,别白等。”
可事情的转机,往往悄悄酝酿。在2001年,国家有关部门实地考察,亲眼看到了达曼村的破旧房舍,孩子没衣服穿,老人生病拖到最后一刻没人管。一番调研后,这些问题终于摆上了桌面。而在2003年,国务院明确下文,允许184名达曼人获得中国国籍。村里炸开了锅,“这回咱们不是无国籍了!”等了几十年,终于等到“批文”下发,老少排队领户口本。村里大姑娘拿着新身份证笑得合不拢嘴,小伙子也骄傲地说:“以后娃上学也有保障!”那年,走失的孩子,终于有了回家的路。
国籍虽有了,可新生活没有那么轻松地到来。翻新房子、架起水电、修路铺网,真的是一件一件来。政策力度不能一点点放松,政府撑腰,村里跟进。最重要的是,基础设施升级:新房子一栋接一栋,幼儿园、诊所一步步建起来。更别说,达曼人靠打铁的技术,这回也变成了民族手工艺发展的样板。政府甚至请来专家团队手把手教种植新作物、养殖牲畜。生活补贴、电费全免、老人有养老金,过去不敢想的新政一项项落到实处。
但事情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别看眼前和过去差很多,表面和谐,暗里照样有风浪。部分早年“漂泊惯了”的达曼人,觉得日子虽然好,但老习惯改不了。有青年想去大城市打拼,却卡在身份认同的门槛:他说,“虽然有了国籍,但习惯和融入也没那么快。”房子漂亮,城里工作却还是难;该村的家长会也常常闹矛盾,老一辈和年轻人分歧大。这些问题磨合起来,还不知道得拖多久。外面有人看热闹,“给了国籍他们就会感恩戴德?没那么容易!”
没人会想到,明明以为生活就要平静下来,结果风波再次袭来。某次村民大会,一桩关于土地分配的纠纷忽然激化:有新移民诉苦“新政策都倾向老村民”,结果当场吵起来。再加上村里第一名大学生考上大学,外村人议论:“这是不是特殊照顾?”新老达曼人、老村民新移民、甚至和汉藏邻居间,关于身份、政策倾斜、资源瓜分的争吵成了家常便饭。一些原本埋下的小矛盾,集中爆发。村委会上,两个年轻人甚至险些动手。“都说一家人了,这家怎么越长越乱?”有老人无奈摇头。
大雨过后,地上并不会立即晴空万里。事情看似缓和,村委会调解了几次,短期内表面平静。但很快,更多新问题浮现。外来农技专家前脚刚走,村中部分保守派不认可新技术,宁愿坚持祖传的方式。有些家庭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务工岗位,干脆想到外村拼命挣钱。还有年轻人抱怨,“村子虽说自治,可一议事就吵架,啥时候能安生啊?”村里“合而不同”,心还常常散着。甚至原本高唱团结口号的,也不免私下抱怨,“身份有了,融入没那么容易。”
难道,给了国籍就一劳永逸?假如从反方来也许该问一句:这些年政府真是“光明伟大正确”吗?达曼人的所谓“获得感”,如果都是靠政策砸出来,请问等未来政策一收紧,还能过得好吗?有村民说:“高校毕业生算啥,出个大学生就能代表全村齐心?”夸一句也许可以:“给村里修了新房子,倒是挺有面儿的”;但想想就知道,谁愿意一直靠别人“救济”?现在的和谐,里面装了多少无奈?一边“自主自治”,一边“处处顾及”,到底是谁在为谁让步?难道,只要身份有了,其它啥都迎刃而解?
所以事到如今,小编真想问:难道达曼人只要有了身份证、搬进新房子,就算彻底成为咱中国大家庭的一员了吗?有人觉得“全凭政府帮扶,幸福自然到来”,也有人细想“光靠政策,心能彻底归属吗”?一个民族百年漂泊的伤痕,哪是几年就能抹平?你怎么看——你觉得,身份和归属,是不是一回事?欢迎评论区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