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美国国防部的一份内部评估报告悄悄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据推测,中国火箭军或许已经装备了500枚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与此同时,美军也在加紧调整驻日韩的军事力量,向关岛和澳大利亚方向移动,试图通过时间上的变化来应对所谓的“关岛快递”的威慑。
提到东风-26,很多人在网上都盯着它的射程,几千公里一盖过去,关岛、迪戈加西亚都被纳进去,意思就是说它们都在打击范围内。大家都在用“核常兼备”这词,其实关键还是看看它怎么突破那道防线。固体燃料一点火就跑,天上的红外卫星还没反应过来,它就跑没影了。飞了半路,再撒点箔条,变个轨迹,拦截起来特别困难,最后以十八马赫的速度扔下来。要想防住,美国的防空系统就难了,就算花大价钱搞萨德,自己推演都说,一轮饱和攻击下来,能拦住的不到三成,剩下的东西怎么办?谁都不敢凑这个嘴。
最近美军开始撤退看起来像怕了,其实是在调整布局,冲绳原本有一万九千人,现在只剩一万了,剩下的正往澳大利亚搬,柯廷基地也在减员。韩国那边也在瘦身,两万五左右,看上去像是在撤,实际上是在分散兵力,他们自己叫这叫弹性防御,就是别把所有兵力都堆在一个地方,万一被打个措手不及,就全完蛋了。这样散开点,还能有反击的机会。关岛还在东-26的范围内,美国觉得那边预警时间长,地域也大,能多坚持一会儿,结果我们这边的导弹弹头也升级了,采用分导式、反辐射的技术。一开雷达,就直接干掉你,怎么防都难。至于美国后续有什么应对措施,目前也没拿出一个切实方案。
关于数量的话题,网上有人说大概五百枚,但到底有多少没个确切的消息。不过火箭军基本是成建制操作,一个旅大概配二十辆发射车,一轮接一轮地发射。天上的侦察系统加上无人机,一旦发现目标,就会立刻发动攻击,这就是所谓的“杀伤链”概念,操作起来简单又迅速。弹头不仅能攻击港口和机场,还能追着航母跑,核弹头和普通弹头可以随时更换,也能搞出一种战略模糊的状态,迫使对手不得不分散资源,不敢集中火力,这样一来,防御就成了难题。
周围这圈,像日本、菲律宾啥的,既希望美国帮忙撑着,又怕自己变成炮灰,心里挺纠结。越南和印度也开始合作了,马来西亚也催着谈南海行动准则,都是想找个平衡点。中国拿出东风-26,意思挺明显的了,台海、南海那些想插手的,得掂量掂量自己得付出啥代价,没人敢轻易大意。
技术方面一直在飞快推进,到了2025年,可能会出现EADF-26B,带有电子攻击功能,还有电磁脉冲弹头。如果指挥系统遭到攻击,那基本就没法用了。美国目前也在研发远程反舰导弹,还有那个忠诚僚机无人机,发展进度比预期慢了三年多。而工业基础差距也逐渐明显,中国的造船厂一年建造的船只数量,差不多是美国的两百倍,导弹的供应链自己完全可以搞定,而美国还得到全球找零件,这个差异真是天壤之别。
说到底,这事儿比的不是真刀真枪的瞬间比拼,而是看谁更能耗点儿力。美军缩撤是在等新装备,比如第六代战机啊、太空拦截系统啥的,反倒中国这边走得踏踏实实地搞部署,也不想太过刺激谁,主要是把区域的主导权稳稳当当地拿到手里。翻翻历史,冷战后期美苏不是也把注意力转到非军事领域,搞太空竞赛嘛。如今这个局势,东风-26就成了中国战略投送的一个象征,也成了大国之间划分界线的一个标志。
接下来走向哪儿,还得看两个变数:一个是人工智能在指挥决策中的应用,另一个就是太空侦察和反侦察技术的突破。低轨卫星能实时盯着发射车辆,量子通信发出的指令谁都破解不了。地理距离这个因素,重要性就变得不一样了。至于那五百枚导弹的说法,不只是比谁的库存多点儿,更像是一种战略上的喊话。技术的提升,谁都能看得见,游戏规则也在改变。想要真正保障安全,还得看大家能不能保持理性和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