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表兄文运昌北京酗酒滞留,毛主席生气令其返家

2025-10-25 10:20 159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堂弟毛泽嵘曾到北京探望他。在提及毛主席的表兄文运昌时,毛主席略显感慨地说道:

我的亲戚过去为了我受了不少苦,现在有点小问题,需要批评一下。不管他们吧,心里总不太踏实;但管得太严,他们又会有意见。真是左右为难,看来还是得管一管。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当上国家主席的消息传到了韶山,家乡的人们大多抱着一种“一人得志,全家沾光”的想法,希望能从毛主席那里得到一些好处。因此,许多信件像雪花一样飞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办公桌上。

家庭困难求助、学习机会、工作机会、升职机会等等,总之,给领导出了不少难题。其中让领导头疼的一个亲戚就是文运昌。

文运昌是毛主席亲戚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他对毛泽东小时候有很大影响,两人的关系很亲近。

建国后,文运昌给毛主席带来了很多麻烦。他给毛主席写信,为15个家人求照顾和安排工作,还曾在北京逗留期间饮酒过量,不愿离开。这让毛主席感到很为难。

对于毛主席多次的拒绝,文运昌感到有些不满。在他看来,毛主席这样做显得不太顾及亲情,让人觉得有些冷漠。总之,他始终无法理解毛主席的做法。这种不解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也导致了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这无疑是一大遗憾。

这篇文章将讲述毛主席和文运昌之间的故事。

文运昌生于1884年,湖南湘乡县唐家圫人,是毛主席的八舅文正莹的次子,比毛主席大9岁。两人感情深厚,从小就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文七妹在毛泽东两月大的时候,为了照顾他的健康,带他去了唐家圫居住。由于她自己身体状况不佳,最终决定将毛泽东留在唐家圫,自己则返回了韶山冲的上屋场。

唐家坨和韶山冲隔着一座山,相距大约十里,不算远。毛泽东便安心地住在了外婆家,这一住就是将近十年,从他1893年出生一直到1902年才返回韶山冲。

在过去大约十年的时光里,毛泽东在外婆家生活得很愉快。那里有疼爱他的外婆外公,两个舅舅,两个舅妈,以及五个关心他的表哥和一个堂表弟。

表兄中,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是十六哥文运昌。文运昌比毛泽东大很多,在生活上对毛泽东照顾得无微不至,而在学习上也对毛泽东非常关心。

文运昌的父亲文正莹在老家办过一个私塾。尽管年纪小,毛泽东并没有正式入学,但他经常跟着表兄弟们旁听。可以说,毛泽东的早期教育就是在文正莹的私塾中开始的。后来,当他回到韶山冲正式进入私塾学习时,能够轻松应对课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正莹早前的教导。

在文正莹的私塾里,毛泽东有很多听不懂的知识都会向表兄文运昌请教,因此,表兄弟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这种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即使多年不见,也不会因为距离而改变。

1902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后便进了私塾。虽然去外婆家的次数少了,但他和外婆一家的关系依然亲密,特别是和文运昌。文正莹家有很多藏书,毛泽东常通过文运昌借书,并且每次借书都会写借条和还书便条,也就是借了东西要归还。

由于文运昌的帮助,毛泽东得以借阅许多他想读的书籍。不仅如此,后来毛泽东能够进入新式学堂学习,也多亏了文运昌的支持。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并不希望毛泽东读很多书。在他看来,只要读几年私塾,认识一些字、记记账就够了。他认为书读多了也没用。

正是因为这样,毛泽东在差不多五年的时间里读了私塾,然后在毛顺生的要求下回家务农。白天他干活,晚上还得记账。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

毛泽东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跟着激进派老师李漱清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同时,他还从文运昌那里借到了更多的书。这些书大多是李漱清推荐给他的,于是毛泽东就经常去文运昌那里借书看。

文运昌经常想方设法给毛泽东找书看,有的是从自己家的书架上拿的,有的是从外面借来的。他知道毛泽东酷爱读书,所以总是尽力满足他的需求。

后来,在私塾老师和亲戚们的共同努力下,毛泽东又回到了私塾,继续学习了一年多。但不久后,又被他父亲毛顺生叫回家。

这次,毛顺生打算让毛泽东到米店当学徒,学做生意,以后成家立业,开个小店。但毛泽东并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他又说服了家里的亲戚和私塾老师,劝说毛顺生让他继续上学。

这次,毛泽东心里有了读书的目标。他从文运昌那里听说,湘乡县有一所东山高等小学堂,那是一所新式学校,文运昌就在那里读书。于是,毛泽东就跟文运昌一起去了湘乡县的东山高等小学堂。

文运昌帮毛泽东办理了入学手续,并且成了他的担保人。不过,因为毛泽东是湘潭人,所以进入东山高等小学读书还是经历了一些波折。

毛泽东上了东山高等小学后,表兄给了他更多的帮助。毛泽东在1936年告诉斯诺时,对文运昌的帮助表示了感激。

确实,很多毛泽东喜欢的书都是文运昌推荐的。可以说,文运昌在不经意间引导毛泽东接触新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让他受益一生。

后来,文运昌也曾支持过毛泽东的革命事业。1925年,毛泽东因病回到家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文运昌得知后,从唐家坨赶来,与毛泽东深夜长谈,回忆旧事,并一起探讨革命策略,分析革命形势的发展方向。

文运昌当时意气风发,虽然比毛泽东大9岁,但他一直佩服这个表弟,对毛泽东的革命事业也很感兴趣。这次他就是想着和毛泽东大干一场的。

后来谁也没料到,文运昌的革命路还没起步就断了。原来,毛泽东在韶山搞农民运动的事被军阀赵恒惕知道了,他下令要抓毛泽东。文运昌来的不是时候,当他和毛泽东聊了一整夜后,赵恒惕的手下就到了韶山冲上屋场,两人只好分开逃走了。

毛泽东对韶山冲非常熟悉,加上乡亲们的帮助掩护,他很快躲进了密林。而文运昌就没这么幸运了,当他逃到清溪大塘湾时被抓住,进了监狱。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文运昌才被释放出来,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

他完全没想到会遇到这种事情。虽然他清楚革命事业充满危险,但实际的危险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还没来得及真正参与,就被关进了监狱。如果真的投身革命,还不知道会遇到什么。这件事让他心有余悸,从此他开始远离革命。

虽然他在湘乡县短期内推动了农民运动,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文运昌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广东。

文运昌到了广东后,凭借自己的学问,找到了老乡、粤军第三军第一师师长贺瑞庭,并成为他的助手。后来,他又在广东揭阳县枫口镇担任警察所所长。

文运昌在广东只待了两年,到了1929年就回到了老家。一开始他没有工作,就在家里种地。后来,他跟着姨表兄弟王季范去了长沙衡粹女子学校上班。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去了长郡中学担任后勤工作。

从那以后,文运昌一直在教育领域工作。

不过,他似乎并不想长期待在教育岗位上。当他听说毛泽东在延安并且担任了重要的党务工作后,便给毛泽东写信,希望能到延安工作,或是帮忙管理湖南的军校,希望能得到毛泽东的帮助。

毛泽东没有立即答应,他在1937年的冬天给文运昌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先是聊了一些旧事,然后说:

哥哥你好,这边工作情况不错,不过我们这里只管吃饭穿衣,从总司令到伙夫,大家都一样,因为我们的党是为国家和百姓服务的,所以每个人都不拿工资,牺牲个人利益,大家都平等。如果你家里负担重,最好在外面找份工作补贴家用,所以你还是别来了。

延安的日子过得非常朴素,那时候我们党我们军队都是自己动手,解决生活所需,大家齐心协力。即使是像毛泽东这样的领导人,也和大家一起过着简朴的生活。党内的干部们也没有工资可拿,要是有人想着到延安当干部来领工资,那肯定行不通。因此,毛泽东只能拒绝这样的请求,他的决定完全是为了大家的利益。

文运昌看完毛泽东的信后,决定不去了。他有家要照顾,不想真的离开小家去照顾大家。所以,他还是在原来的工作单位继续工作。

1938年,因为日军占领了长沙,文运昌只好带着家人离开,他们四处漂泊,最后到了滨湖,在华容种地为生,日子过得非常不容易。

这种生活方式一直维持到1949年湖南解放,全家人这才回到了家乡,生活也终于安定下来。特别是当他得知毛泽东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他眼里,一个人要是发了大财或者当了大官,就应该让家人和亲戚跟着沾光,这从古到今都是个惯例,就像俗话讲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文运昌是个读了很多书的人,文化水平挺高,特别相信这种传统,所以他觉得毛泽东也应该照顾到家人和亲戚。

1922年,文运昌给毛泽东写信,想让毛泽东给一个姓刘的老乡安排工作,但毛泽东想了想还是没有答应。

文运昌想让表弟安排工作,结果毛泽东拒绝了他的请求。后来,尤其是在建国之后,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文运昌曾请毛泽东帮忙照顾15位文家的成员。他在信中详细介绍了这15人的基本情况,并在名单后面附言说:

这十五个都是高小毕业的学生,身体健壮,可以当技工的学徒。其中商山一个可以去育才学校,葭知和爱兰两个女孩表现最好,可以进一步深造。请田秘书想办法培养一下,并等待指示。

这明显是把毛主席当成自家兄弟了。弟弟有了出息,成了国家的高官,理应照顾家人和亲戚,文运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显然,这却让毛主席感到为难了。

毛主席没想到,表兄竟然会用这种手法,这不是公事公办吗?毛主席是为了劳苦大众谋福利,而不是为了帮助乡亲们。所以他没有犹豫,直接拒绝了。他在信上写道:“很多人介绍工作,但不能办到,人们会说的。”

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请求信,有的求工作,有的求帮助,有的希望获得学习机会,还有的希望得到提拔。毛主席并不是做不到这些事情,而是不能做。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对于家人和亲戚,他也一直坚持严格要求。

毛主席的态度让文运昌感到有些不快,但他并没有太在意。毕竟,毛主席总会照顾到母亲的亲戚,总会有机会为文家带来好处。因此,后来文运昌又给毛主席写了好几封信,没有再提照顾的事,而是开始反映乡里的实际情况。

这是毛主席所期待的,他希望家乡的人能常给他寄信,这样他就能了解到农村的基本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了解各地的情况并制定相关政策。

毛主席当时非常忙碌,文运昌给他寄了好几封信。直到1950年四月,毛主席才抽出时间回复了文运昌。在信中,毛主席感谢了文运昌,并鼓励他如果有什么想法或意见,随时可以告诉他。这表明他对文运昌的来信非常重视。

因此,文运昌明白毛主席对他依旧如旧,于是他又动了心思,想要毛主席帮他找份好工作。不过这次他没有直接给毛主席写信请求,而是让自己的亲弟弟文南松代为请求。

文南松比毛主席年长三岁,两人关系也很亲密。但是,再亲密的关系也要坚守原则。毛主席在给文南松的回信里说:“运昌兄的工作我不便推荐,他应该在群众中展现自己的能力,赢得信任,自然会有机会参与工作。”

毛主席不是要直接帮文运昌找个工作,而是希望他能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位。但文运昌和文南松并没有理解这一点。

没过多久,在文南松收到毛主席回信后,毛岸英代替父亲回到韶山,看望了家乡的亲人朋友,当然也去了唐家坨。

文家非常高兴毛岸英的到来,文运昌从家里拿出一个红包袱交给毛岸英。红包袱里装着一些珍贵的东西:毛泽东家人的两张照片、毛泽东在1915年写给文运昌的借条,以及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文运昌的五页信件。

其中有两张照片很珍贵:一张是1911年文七妹和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合拍的照片,另一张是1919年毛顺生与三兄弟合拍的照片。

红包袱里的东西一定很珍贵。文运昌对毛岸英说:“这是你爸爸当年存放在我们家里的,我们兄弟冒着生命危险珍藏了几十年,你带回去交给你的爸爸吧。”

毛岸英看了心里特别感动,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一个劲儿地说着谢谢。最后他还说,要是以后有什么困难或者需要帮忙,可以直接告诉他,他会帮忙跟父亲说。

毛岸英这么一说,文南松就又站出来帮文运昌找工作。毛岸英清楚毛主席的原则,他自己也一直坚持这个原则,所以只能遗憾地说道:“这事恐怕得让伯伯理解一下。”接着,他又轻声细语地把毛主席的原则告诉了文家兄弟。

但文家兄弟并不认同这种看法,他们一直认为毛主席应该特别关照文家人,觉得文家人应该享受特殊待遇,尽管这没有道理,但他们仍然坚持这种观点。

毛主席不希望文家人在家乡利用他的名义享受特殊待遇,于是写信给湘乡县县长刘亚楠,要求县政府把文家人当作普通百姓来对待。

毛主席和文家人在是否特殊对待这个问题上看法不同。文家人希望得到特殊照顾,而毛主席则希望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不要搞特殊,甚至还要低调。

尽管如此,毛主席和文家人的感情依旧非常深厚。

1951年,毛主席邀请了表兄文运昌、文涧泉和外甥陈国生进京。几人接到邀请后非常高兴,很快就收拾好了行装,来到了北京。中央办公厅的同志将他们安排在前门饭店住下。几天后,毛主席派秘书田家英将他们接到了中南海。

二十多年不见,见面还是那么亲切。毛主席首先向家人介绍文运昌:“这位就是当年在东山学堂为我作担保的运昌表兄。”

文运昌怎么也没想到,毛主席对这件事记得这么清楚,一见面就提了起来。这说明毛主席非常重视他这位表兄,这让他的心情不由得激动起来。

介绍完之后,毛主席坐下来和大家聊起了唐家坨,那是他童年时的快乐天地。看着眼前熟悉的人们,过去的画面一幕幕浮现,仿佛这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到了吃饭的时候,毛主席知道文运昌爱喝酒,便在餐桌上准备了葡萄酒请大家品尝。文运昌喝得很开心,毛主席也稍微喝了一点。饭后,他们继续聊天,直到天色渐晚才结束这次会面。

后来,他们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参观了许多著名的景点,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毛主席和文运昌的这次见面,真是愉快极了,表兄弟之间的感情也更加深厚了。可是,文运昌后来再进京,情况就不一样了。

第二年夏天,文运昌再次来到北京看望毛主席。也许是毛主席对他的尊敬让他有些得意忘形,这次他显得有些自高自大了。

他不仅乐不思蜀,很久都不想回家,还特别爱喝酒。每次喝醉了,他就开始跟周围的人吹嘘自己对革命的贡献,比如1925年时如何与毛主席一起商量革命策略,如何帮助毛主席脱离危险,还有自己怎么被抓,又如何在监狱里与敌人抗争的故事。

文运昌说的那件小事,却让他在大家面前显得非常激动人心,好像他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实际上,他对革命的贡献并不大。特别是在1927年去广东之后,他还背离了革命。对此,毛主席不太高兴,他认为表兄在吹牛皮。

毛主席也没有和文运昌计较,他说:“你们都因为我受了不少苦,现在我也要让你们享享福。”

毛主席的稿费和工资是他自己的收入,他用这些钱来尽量满足一些人,这些人的需求并不违背毛主席的原则。同时,他也会帮助这些人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如果1952年文运昌进京就让毛主席不太满意,那么1954年他再次进京就彻底让毛主席生气了。

1954年秋天,文运昌作为湖南省文史馆的馆员,再次前往北京探望毛主席。这次,他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沉迷于在北京的吃喝玩乐之中,完全忘记了回家。所有开销都是由毛主席用稿费来支付的。

可以说,文运昌在北京的生活非常悠闲舒适,舒服到即便已经成为湖南省文史馆的成员,也 still 不去上班,反而打算在北京好好玩个痛快。

毛主席心里很不好受,但也不好直接说。后来,毛泽连、毛锦成、邹普勋、谭熙春等人进京看望毛主席,他在北京住了段时间。临走时,毛主席见文运昌还没有回乡的打算,就对他说:

"运昌兄,你在京城已经待了一段时间了,现在正好有伴,就和他们一起回老家吧。"

毛主席特意为表兄留了面子,希望他能回到家乡尽快任职,为社会做些贡献,而不是继续在北京玩乐,天天喝得醉醺醺的。长期酗酒不归算怎么回事呢?

但已经在北京住了很长时间的文运昌压根不想回去,直接说:“主席,我还没有打算走呢。”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