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俄乌战争战场上,俄军一天打6万发炮弹堪称火力巅峰!但当把镜头拉回70年前的朝鲜战场上,美军每月要狂轰100万发炮弹。在1952年上甘岭3.7平方公里阵地,美军43天倾泻220万发炮弹,令二十一世纪俄乌战争在火力强度上相形见绌……
但是,美军疯狂的“火力碾压”,却使上甘岭连两个小山包都没拿下,幕后就是一场“烧钱”与“信念”的终极较量。今天,本文就用真实的历史资料说明,朝鲜战场上美军烧疯狂发射的炮弹,为什么换不了战争的胜利?
一、“范弗里特弹药量”:用炮弹堆出来的战争名词
1951 年 8 月,朝鲜战场陷入边打边谈的僵持阶段,为了打破僵局,美军发动了夏季攻势。当时,时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范弗里特,提出了震惊后世的战术——范弗里特炮火。
范弗里特炮火,与一个特有名词——“Van Fleet’s Ammo Load” (范弗里特弹药量)是密切相关的,就是为了达成战术目标,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远超常规标准的炮火支援。
在范弗里特看来,朝鲜战场上实施“范弗里特炮火”,就是以五倍于常规的弹药消耗量,通过密集轰炸,借此摧毁志愿军的防线。在范弗里特看来,只要炮弹足够多,就能用钢铁洪流淹没一切……
于是,范弗里特在炮弹“唯胜论”指导下,这也使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为了追求胜利,都是疯狂海量地消耗炮弹。
如1951 年夏天,在 8 月长达 9 天的战斗中,美第 2 步兵师就集中 5 个炮兵营、1 个坦克营的百余门火炮,推行“火力覆盖优先”战术,在“血染岭”和“伤心岭”战役中,美第2步兵师百余门火炮9天发射36万发,单炮日均发射400发,达到了美军正常战役弹药使用的上线,是常规消耗量的5倍。这种消耗程度,相当于每天将数百吨钢铁倾泻到战场。
可以看到,范弗里特对炮弹消耗的疯狂,也超过一般战争的逻辑。范弗里特炮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
当时,为了迫使中朝军队在谈判桌上投降,美军第七师与韩军第二师向战略要地——上甘岭地区的两个高地(597.9和537.7)发起“摊牌行动”,实施疯狂的范弗里特炮火计划,将 300 余门大炮直接部署到阵地前沿,对仅 3.7 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地区进行疯狂地炮轰。
仅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的第一天,美军就倾泻炮弹30万发、投掷 500 多枚航弹,平均每秒有 6 发炮弹落地,每平方米区域落弹达 76 枚,将山头削低两米,地表岩石炸成粉末。
之后,根据美方和志愿军统计,在短短43天的战役中:
美军总计发射炮弹约220万发投掷 5000 多枚航弹日均炮击强度达5万发以上平均每秒就有超过0.5发炮弹落地空军投掷炸弹5000余枚,凝固汽油弹频繁使用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朝鲜战争中最密集的炮火集中之一。当时,范弗里特相信,只要火力足够猛烈,任何防御工事都会崩溃。
以下表格的数据,就是根据美国国防部解密的后勤报道,朝鲜战争美军月均炮弹的消耗量
二 范弗里特炮火:朝鲜战场上的惊人烧钱账单
朝鲜战场范弗里特计划中,如此疯狂的炮弹倾泻,不仅在战场上造成巨大的破坏,背后是惊人的资金消耗,接下来我们看这一场战争的烧钱账单。
如1952年秋季至1953年初,美军第八集团军平均每月消耗炮弹突破100万发大关,相当于每天把300多吨钢铁砸在阵地上。这些炮弹绝大多数为105mm、155mm榴弹炮弹,单价昂贵,运输成本极高。每发155mm炮弹重达45公斤,需要卡车或直升机运送上山。
为了理解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炮火惊人的烧钱程度,必需回归到对炮弹的成本核算。以 1952 年的美元购买力计算,美军主力火炮弹药价格已相当不菲:
105 毫米榴弹炮炮弹单价约 30 美元155 毫米榴弹炮炮弹约 50 美元203 毫米重型榴弹炮炮弹更是高达 100 美元以上。
如果根据平均每发40美元估算,在上甘岭战役一共发射了190万炮弹计算,炮弹耗费的成本就达到了7600万美元。如果再加上 5000 多枚航弹(每枚航弹成本数千至上万美元)、坦克炮弹及其他弹药消耗,单场战役的炮弹开销就超过 1 亿美元——这还不包括运输、储存和火炮损耗等隐性成本。
因此,上甘岭战役1亿美元弹药开销,相当于1952年美国100万普通人一年的工资总和,美军日均花费1800万美元(2023年1.8亿美元),够当时建10所中型工厂。
要知道,美军为了维持弹药炮弹等火力供应,在朝鲜半岛修建了长达数千里的公路网,并动用C-119运输机空投补给弹药。因此,为了给范弗里特的炮火计划烧钱,在朝鲜战争三年间,美国军费总额从1950年的130亿美元飙升至1953年的504亿美元。
可以看到,1952 年美国全年 GDP 约 3500 亿美元,朝鲜战争三年期间,美军年均军费开支达 500 亿美元,大约三分之一GDP消耗在弹药发射,可谓举全国之力,为范弗里特在朝鲜战场上疯狂弹药计划烧钱。
三 对比俄乌战争:为何后者“靠边站”
如果把朝鲜战争与现代俄乌战争的投弹量,俄乌战争只能靠边站。虽然在俄乌战争中,俄军曾创造单日发射六万发炮弹的记录,被外界称之为火力的巅峰,但是与“范弗里特弹药量”相比,在密度还是持续性上都存在明显差据。如根据乌克兰军方和西方智库(如RUSI、ISW)发布的数据:
高峰期,乌克兰日均消耗炮弹约6000–8000发美国援乌炮弹总量,截至2023年底约为200万发俄乌战争,双方全年总消耗估算在150万–200万发之间(含俄方)火力密度上,最激烈的巴赫穆特战役中,俄军单日 6 万发炮弹分散在数十平方公里的战线上。
朝鲜战争相比之下:
高峰期上甘岭战役,43天内一共发射220万发范弗里特麾下部队单月即可消耗百万发以上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美军一共发射炮弹超过3亿发
火力密度上,范弗里特在上甘岭战役中,将 美军30 万发炮弹集中于 3.7 平方公里区域,单位面积弹药密度超过巴赫穆特战役的数十倍,完全集中于关键战场。
如果与俄乌战争对比,乌克兰军方2023年全年炮弹消耗量约为500万发,仅为朝鲜战争美军5个月的消耗水平。可以总结,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一场战役中耗费的炮弹用量,近似于现代俄乌战争全年耗费的炮弹量总和。
弹药成本价格之比较
在现代俄乌战争中,由于现代炮弹技术的升级,价格更高(如俄军 152 毫米炮弹单价约 2000 美元)。但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场上,由于当初的交通运输不发达,后勤运输耗费时间长,炮弹的价格更高。如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后勤线一直跨越太平洋,运输成本占弹药成本的40%以上(如标注“据美国陆军后勤司令部1954年解密报告”)。
另一方面,俄乌双方依托本土补给或者近邻补给,炮弹的运输成本仅为美军的1/5。可以总结,即使现代俄乌战争的炮弹单价更高,美军范弗里特炮火计划的烧钱程度,绝对胜过俄乌战争!
因此,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戈登在《财富之轮:美国战争经济学》这一本书中写道:
“朝鲜战争美军的日均花费是1800万美元,相当于2023年的1.8亿美元。”
四 实力对比:烧钱弹药背后的国力较量
范弗里特疯狂海量的炮火计划,背后是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为支撑,但志愿军的韧性,还是能碾压这一切!
范弗里特在朝鲜战场上用炮火堆积的“钢铁暴雨”,乃是美国强大工业实力为后盾的。朝鲜战争期间,美国重启了多家二战时期的兵工厂和“炮弹生产线”,启用著名的道格拉斯、通用动力等兵工厂大规模生产炮弹、炸药。
当时,美国国内200多家兵工厂全速运转,仅通用汽车每月就能生产10万发炮弹。仅1952年,美国国内炮弹产量达1.2亿发,同时向盟友提供军援,包括韩军等。同时,美国一些部分产能企业转向兵工厂生产,如底特律的汽车工厂仍能快速转型生产弹药。1952年,美军采购炮弹总值25亿美元,其中第八集团军消耗9.5亿美元,占近一半。
同时,朝鲜战争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控制了全球60%的钢铁产量和40%的铝产量,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盟国获取原材料,保证弹药生产不受制约。
但如此疯狂海量生产弹药,美军在前线依然不够用,1952年美军仍多次因弹药短缺向国会申请追加财政预算。
相比之下,志愿军每发炮弹都需从国内艰难运输,且受美军空袭影响,后勤损失率高达30%。
但美军对弹药的后勤运输,采用“轮换制”,就是前线部队定期回国休整,之后后备役迅速补充,保障前线战场上能持续发展战斗力。
五 炮弹堆钱烧不出胜利
范弗里特的炮火计划,如此疯狂烧钱消耗,引起了美国国内的强烈反感。如1952年,美国军费占GDP比例达13%,远超今日的水平。一些美国国会议员怒斥范弗里特计划,存粹是浪费纳税人的钱,还想对其进行质询。
最关键是,美军范弗里特炮火计划的疯狂烧钱,却依然烧不出胜利,堆积不出胜利!
如范弗里特在上甘岭战役的“摊牌行动”计划前,曾经狂妄宣称:
“没有什么阵地是十万发炮弹解决不了的。如果十万发不行,那就再来十万发。”
然而,范弗里特对美国工业实力和武器优势自信满满,认为用炮弹“钢铁暴雨”的狂轰乱炸,就可以换来战场上的胜利,但现实给这一种“唯炮弹火力论”沉重地打脸。
在上甘岭的坑道中,战士们躲着美军“炮弹雨”的狂轰滥炸,喝着渗着泥沙的水,啃着已经冻成硬邦邦的土豆,却在炮火间隙冲出坑道——一次反击仅用30分钟就夺回阵地,因为他们知道:近搏斗靠近敌人,炮弹就炸不到自己。
因此,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靠着创造的三大战术,令美军炮火营造的“钢铁暴雨”失效了,这三大战术为:
第一大战术:坑道工事:利用反斜面坑道,将美军炮火杀伤力削弱70%以上。
第二大战术:近战夜战:炮火间隙突然出击,用手榴弹和冲锋枪解决战斗。
第三大战术:炮火协同:志愿军炮兵精准打击,承担了70%的歼敌任务。
这样,上甘岭战役以美军伤亡 2.5 万人、未占领核心阵地最终告终,美军范弗里特的“唯炮弹”胜利论,也沦为了笑柄。
当消息传到美国之后,美国国会议员怒斥范弗里特用“纳税人的钱,炸出了坑”。之后,范弗里特本人从“王牌将领”沦为“过街老鼠”,最终被调离战场,终身没获得再次重用,其战术也成为军事史上‘浪费资源和疯狂烧钱,却未达目标’的典型案例.
结语
70年代过去,朝鲜战场的“范弗里特弹药量”,早已经从战术名词变为了历史注脚。在我们计算俄乌战争和朝鲜战争的弹药消耗账单时候,不应该忘记朝鲜战场上美军190万发炮弹失败的启示:范弗里特的海量炮弹可以炸平山头,却炸不毁志愿军“保家卫国”的信念;美国的财力可以支撑百万发炮弹的消耗,却换不来战争预期的胜利。
因此,美军虽然拥有全世界60%的钢铁产量能支撑海量炮弹的发射,志愿军在战场上连炮弹都都省着用,却赢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因此,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比火力的比拼,不是钢铁的数量,却是人心的向背和信念的力量!
#志愿军浴血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