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美国将迎来一场关键听证会。最高法院将公开审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是否合法,这不仅是一场法律之战,更可能决定中美贸易对抗的结局。对特朗普来说,这一场官司关乎他的政治命运;而对中国来说,这场裁决可能意味着全面打赢关税战的机会。
特朗普对这次听证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据白宫消息,他极可能亲自出现在最高法院现场旁听。
过去他面对过不少官司,从“通俄门”到税务诉讼,但从没有一次让他如此紧张。他称这次案件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案件之一”,甚至放言说,如果败诉,美国将“毫无防御能力”,经济会陷入混乱。熟悉特朗普的人都知道,他的话总带夸张成分,但这次他确实有理由坐立不安。
因为这不仅仅是个程序问题,而是关乎他整个经济战略的根基。特朗普上台后掀起的关税战,是他对外施压、对内造势的主要手段。从钢铁到芯片,从中国到欧盟,他把关税当成政治武器。但问题在于,他所依据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原本是用于应对战争或恐怖袭击的特殊情况,如今却被他当成随手挥舞的“大棒”,这在法律上本就存争议。
一审的时候,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就已经判定特朗普“越权”。法院认为,总统无权单方面扩大关税范围,必须得到国会授权。特朗普团队当然不认账,几分钟内就上诉。到了二审,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依旧维持原判,11位法官中有7人投票认定特朗普“违法征税”。现在,官司打到最高法院,已成最后一道关口。
特朗普深知,自己在前两轮都输了,再不翻盘就真的完了。他现在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身上。巧的是,这9人中有6位是保守派,也就是共和党时期任命的。从阵营上看,对他略有利,但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会为他“开绿灯”。毕竟,这场官司的影响太大,已经不是党派政治能完全左右的。
这就是特朗普打算亲自出面的原因。站在公众视线中央,等于是给法官们施加一种“无形压力”。总统都坐在台下了,你敢当众否定他的政策?这种心理博弈,也是特朗普惯用的手段。对他来说,即便最后输了,也要让外界看到他“为美国拼到最后一刻”。
但即使他在现场露面,也改变不了一个现实——法律层面他并不占优。连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都暗示,一旦败诉,政府可能要退还高达“一半”的关税收入。自特朗普发起贸易战以来,美国征收的关税总额已超千亿美元,这意味着可能有数百亿需要返还给各国企业。再加上赔偿和利息,损失将是天文数字。
这对美国财政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通胀居高不下,债务已经突破37万亿美元,拜登留下的烂摊子还没清理完,如果再退税上千亿,等于是直接往火堆里泼汽油。而对中国和其他被加征关税的国家来说,这就是一场“意外之喜”——等于美国自己承认了错误,还得把钱吐回来。
特朗普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拼命抗争。他一直在灌输一个逻辑:只要是为了“拯救美国”,总统就能突破限制,哪怕“看起来违法”。他甚至说过一句颇具代表性的话——“拯救国家的人不会违法”。听上去气势汹汹,实际上却暴露出他的焦虑。因为关税战并没有让美国更强,反而拖垮了本国制造业,让企业成本飙升。
美国国内现在有不少学者认为,特朗普这套关税模式本质上是饮鸩止渴。关税打击了进口,却没能带来实质制造业回流。美国企业为了规避成本,反而绕道东南亚,从第三国进口中国制造的产品。结果,美国消费者照样买中国货,只是更贵了。
而中国的对策也让特朗普难受。过去几年,中国通过扩大内需、优化出口结构,把冲击降到了最低。更关键的是,随着科技自立步伐加快,美国的“卡脖子”手段效果越来越弱。现在连欧洲企业都开始公开质疑美国的贸易政策,认为这场关税战成了“全球经济灾难的导火索”。
所以这次最高法院的判决,不只是法律判决,更像是对整个特朗普经济路线的评判。要是裁定非法,那就等于宣告特朗普的核心政策崩塌,美国政府不仅要赔钱,还要重新制定对外贸易规则。而在全球产业链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这种混乱,等于给中国送上一份大礼。
从国际角度看,全世界都在等这场判决的结果。中国当然关注,美国盟友也在看。欧洲国家早就受够了美国的关税,若特朗普败诉,他们可能立刻推动谈判,要求取消美国的贸易壁垒。日本、韩国、印度等国,也会重新评估与美方的经贸关系。特朗普想用关税逼大家“重回美国阵营”,结果可能反把自己孤立。
对中国而言,这场裁决若真判特朗普非法,就等于美国官方亲手拆掉了关税战的根基。中国赢的,不只是一次官司,而是一场战略上的胜利。关税壁垒崩塌后,全球贸易格局将重新洗牌,中国的产品、供应链和市场影响力将再次扩大,而美国失去的将是话语权和信任。
距离听证会还有20天。特朗普的表情越来越严肃,而华尔街、硅谷、甚至美国农场主,都在暗暗祈祷:别输。可命运的天平,似乎早就倾斜。经历两次败诉后,特朗普这次能否逆转,已经不再是他能决定的事。九个法官的举手,或许将改写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