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价总是不断上涨的年代,萨莉亚好像成了价格方面的另类存在。
别人家的披萨价格是越涨越贵,但它家的玛格丽特从1979年的380日元涨到现在,也就涨了20日元。
有人说原材料疯涨,菜单几乎没怎么变过,就算黄金价格都飞升到天上,它还是能让你用20多块钱吃到意面、披萨、汤和甜点。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家被叫作“预制菜之王”的日本平价西餐厅,2025财年前九个月的净利润猛涨了50%,达到77.84亿日元,其中中国市场的贡献超过了七成。
就在全世界都在嘲笑预制菜的科技水平和这些“狠活”的时候,萨莉亚却靠着预制菜,让中国的年轻人纷纷排队去吃饭,别具一格。
在社交平台上,还冒出了一条神评论:“它不嫌我穷,我也不嫌它预制。”
哪家专做热炒的饭馆,反倒变成了这年代通胀下的那份温暖港湾呢?
01
正垣泰彦,萨莉亚的创始人,可以说是个标准的日本成本控制达人。
1967年,他在千叶县开了一家小酒馆,主打意大利菜,菜都是现点现做,价格也偏高,结果客人寥寥无几,生意一度岌岌可危,还差点得关门。
一天,他试着降价促销,将意面从500日元降低到200日元,没想到一下子就把顾客搞得满满当当。
那一下子他就明白了,原来实惠才是真正的关键。
从那之后,正垣泰彦就开始专注于“怎么实惠点”的研究路径。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厨房变成了个工业流水线似的拆解场。
把所有可以提前处理的食材都集中到中央厨房,一次性搞定,店里只需要负责加热和摆盘就行。
于是,“预制菜”这种想法的雏形也就出来了。
他的思路其实挺直白的,不请大厨、不浪费原料、不靠花哨的手段,只要能确保味道稳定、成本最低,就算赢了。
为了让效率更上一层楼,他还设立了一个叫工作科学研究部的部门,专门研究员工怎么减少多余的动作。
比如说啊,摆一张餐桌的时候,动作得精准到用抹布左擦右擦四遍才行。
倒沙拉酱也得讲究技巧,他们专门定制了免摇晃的包装,比起普通那种瓶子,能省下3秒钟的时间。
1秒钟相当于0.22日元,这在萨莉亚的经营理念中可不是开玩笑,而是真真切切的硬道理。
有人算过啊,要是一家店每天节省100秒的无用动作,整整一年下来能省下几十万日元,这就算是赚头啦。
这套体系,从节省沙拉酱3秒起步,最终演变成了萨莉亚全球1500家门店的统一规程。
02
其他餐厅还怕被喊预制菜,萨莉亚倒是乐意让你知道这事。
一走进他们店里,能看到员工直接从冷冻库拿出半成品,扫码加热之后摆上盘子。
菜单上标着“由中央厨房加工”以及“冷冻半成品”,官网上还晒出中央厨房的工艺流程图和冷链运输路线。
在餐饮行业里,这可算少有的敢公开亮出身份的企业。
它之所以敢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它明白,消费者最在意的不是吃的预制菜,而是怕被骗。
在咱们中国,预制菜这三个字曾经被骂得体无完肤,几乎是挨批个够。
不过萨莉亚的招数是,我明明告诉你这是预制的,但让你觉得挺值得。
14块钱的肉酱面、8块钱无限续杯、20块的披萨,味道还算稳定,出餐也挺快,就这个价位,顾客根本不在意是不是现做的。
其实早在2003年刚进中国市场的时候,萨莉亚也曾经遇到过一些挫折。
那会儿它试着学必胜客,把意面定在18元,可大家都不怎么买账。
创始人自己跑去调研才知道,中国人看饮料贵不贵,不是看主食,而是那瓶3到5元的可乐或果汁,成了衡量价格的“锚点”。
他马上调整了价格,把意面定在9到12元之间,饮料8元还可以无限续杯,结果销量一下子翻了倍。
从那以后,萨莉亚领会到一个中国市场的真谛,低价并不是为了讨好穷人,而是为了把握住稳定性。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家更倾向于为那份心里踏实的价格买单,而不是白白花冤枉钱去冒险体验。
03
萨莉亚不是靠剥削员工省下钱,而是通过整条流程的优化把利润压出来的。
在采购方面,咱们直接跟农场签订合同了。
番茄是从河南和山东的基地直供的,牛肉则直接从澳大利亚进口,原材料的成本比行业平均还低了10%。
在供应方面,中央厨房一体化操作,冷链进行配送,食材的通用率高达75%。
番茄酱可以用在意面、披萨、汤里,一次采购多次用,省事又实惠。
关于选址的事儿,店铺多数选在商场的角落或地下层,租金只占13%,比同行的平均25%要低不少。
在用人方面,主要以兼职为主,排班也很讲究,做到精准调配。新人只需100个小时就能胜任岗位,人工开销只占同行品牌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样的方式让萨莉亚在每个国家都稳步发展,扎根扎得挺牢。
就算原料成本上升、工资涨得快,它依然能保证全球利润率大致在13%,比起西餐行业平均只有7%的水平,要高出不少。
正是这个原因,它在疫情那会儿,面对全球通货膨胀,竟然不仅没赔钱,反倒实现了利润猛涨50%的奇迹。
04
萨莉亚的成功,真心不仅仅在于成本控制过硬,更在于赢得了顾客的心。
让人吃饭的时候完全没有压力。
一份15元的意面,再带上20元的披萨,加上8元的畅饮,花的钱不需要你为钱包担心,也不用去装出那么在意的样子。
年轻人选择去萨莉亚,不是为了显摆,而是为了放松心情。
学生党们想要AA制吃顿饭,不会觉得太贵,上班族加班后也能省点钱犒劳一下自己,带孩子去吃个西餐也觉得没啥压力。
这算得上是在低价中坚持的尊重自己的一种方式。
在日本经济当时陷入低迷的90年代,萨莉亚正是靠着这种温和而稳妥的经营理念,成了大家心中的国民餐厅。
如今在中国,用品质和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依旧沿袭着那套稳扎稳打的做法。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都留言说:“上学那会儿第一次约会,就是去吃的萨莉亚。”
这种时间的流逝感,就是品牌积累的情感价值。
在这个通货膨胀和焦虑交织的年代,萨莉亚被不少人视作物价未曾变动的最后一块坚实据点。
05
不过,萨莉亚的情况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运营方式更偏向于堂食,外卖的比例只有6%而已。
眼下,咱们中国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喜欢宅着,很多餐饮品牌也纷纷往外卖友好方向转变。
再加上如今健康饮食的风尚越来越盛,萨莉亚那些油多盐重的预制菜,未来说不准就会遇上不少考验。
不过无论怎样,它用实际行动告诉咱们,餐饮的关键竞争力,从来都不是那些花哨的营销,而是靠信任和效率打天下。
当别人还在搞“假现炒”或者“假网红”的时候,萨莉亚早就懂得,真正的护城河在哪儿,那就是让顾客知道你在哪些地方省钱、哪里物超所值、哪里稳妥可靠。
它不靠情感,也不搞概念,而是在最理性的算计中,做出了最贴心的买卖。
06
每个年代都有自己崇尚的餐厅信条,上世纪的中国人迷恋国营食堂,而日本人则偏爱吉野家。
而现如今,上海、广州、成都、天津的商场地下,排的长龙的萨莉亚变成了年轻人新抹不去的“精神营养点”。
它没有那些高大上的灯光,也没有什么网红滤镜,不过却有一样特别重要的东西,给人一种安心的确定感。
在外面物价蹭蹭涨的时候,能吃上一份不涨价、味道又不变的意面,其实已经算是对咱们普通人最贴心的善意了。
萨莉亚的崛起,并不是靠那些“预制菜”来撑起来的,而是真靠大家对它的“预制信任”赢得了认可。
它用几十年的时间告诉我们,便宜未必等于廉价,预制菜也能别有一番温馨。
所谓的长远坚持,可不是靠涨价来赚快钱,而是让每次你走进去的时候,都能感受到那份14块钱的肉酱意面,还在静静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