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病毒怎么就这么喜欢跟着钱走呢?
我昨天刷到一个新闻,说是要加大对非洲的医疗援助,说是要派专家组过去,给当地普及健康知识,还说啥啥要加强合作,共同对抗疾病。看完我就一股火往上冒,直接搜了一下“非洲艾滋病率”。你猜怎么着?我特意去查了路透社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数据。2022年,全球新发艾滋病感染者里,有将近70%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而且那里也是艾滋病死亡人数最多的地方。我当年在非洲斯威士兰(现在叫埃斯瓦蒂尼)待过一年,那地方的艾滋病感染率,我跟你讲,那真是触目惊心。我查到的数据是,2021年,他们15到49岁的人群里,感染率大概是25.9%, pretty high,差不多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可能一些官方数字会稍微低一点,但实际情况,我亲眼见的,可不是这么好看。
我记得当年我们中国人过去做工程的,那真是小心翼翼。在工地,那个卫生间,你知道吧,就是那种简易棚子搭的。刚开始还好,后来实在受不了。因为当地的卫生习惯跟我们差太远了,他们上完厕所,你懂的,就那么… 抹一下,然后就冲水。我跟你讲,那场面,我到现在闭上眼还能回忆起来。那股味儿,那叫一个冲。我们国内来的同事,大家都有默契,宁可憋着,也不去用那个公共的。我们几个中国人就凑钱,在办公室后面搭了个活动板房,里面自己装了个马桶,还装了洗手池,装了烘干机,花了不到三千块。老板当时还说了我们几句,说影响形象,可我们没办法啊。谁敢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那种环境,说实话,你没有亲身经历过,真的很难理解我们当时那种紧绷的神经。
还有一次,我们有个当地的司机,平时看着挺壮实的,突然有一天人就没来上班。后来听说是感染了HIV,而且已经到晚期了,身体垮得特别快。他之前还经常跟我们一起吃饭,用公筷夹菜。那顿饭我当时就没吃下去,晚上回去吐了一整晚。那之后,每次回国,我都要去做HIV检测,每次等结果的那几天,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要炸了。真的,那种心理阴影,不是说你做个检测阴性就没了。它就藏在你身体里,时不时就跳出来吓你一跳。
所以,你看现在又开始说啥“加强合作”,“共同抗疫”,我心里就膈应。不是说不想帮,是真怕。你总不能让一个没见过病毒威力的人,去跟一个每天跟病毒打交道的人讲“不用怕,没事的”。那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嘛。我当年在非洲,看到那些医疗队,我心里是佩服的,但真让我自己去,我肯定不去。你知道人家在野外,怎么给病人做检查吗?那防护服,那手套,那面罩,一层一层穿戴整齐。我们平时去医院,就戴个口罩,人家那是全副武装。我们凭啥要跟人家一样“大义凛然”地去接触?我一个朋友,也是做外贸的,去莫桑比克,回来之后人就变了。整天疑神疑鬼,总觉得沾染了什么。最后他宁可辞职,也不再接任何和非洲有关的业务。他说,钱是挣不完的,命就一条。
你总不能要求我们在明知道有风险的情况下,还假装无知无畏吧。那些数据,那些过去的经历,都在提醒我们。不是歧视,是本能的自我保护。你跟我讲科学,讲普及,讲人性,那是在安全的环境里讨论。可当你每天都活在那种看不见的危险里,还跟你谈什么科学,你脑子里只有“怎么活下去”。你觉得我这话有点偏激?那你自己去查查,当年在非洲,那些因为意外感染HIV的中国劳工,他们是怎么死的?你知道有个地方叫“艾滋病村”吗?这些都不是故事,是血淋淋的事实。
现在又说要加大援助,还提到啥“数字健康”。我只想问,这钱花出去,到底能有多少真正落到实处,有多少能保证不被滥用,有多少能真正帮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又或者,有多少是给了我们自己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名头,然后呢?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