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比石家庄更宜居?但人口问题成挑战

2025-10-08 21:02 118

保定人口十年少了200万,这座三线城市到底怎么了?

你要是跟保定人聊起家乡,十有八九会听到一句:“咱这儿啊,天儿不冷不热,吃的不贵,遛个弯儿哪儿都是老城味儿。”这话不假,比起石家庄那股子“拼命三郎”的劲头,保定确实像个慢悠悠过日子的中年大叔,有历史,有树荫,有驴肉火烧的香气。可就是这么个城市,人口从十年前普查的1100多万,一路掉到现在的900多万,整整少了小两百万张嘴。这数字听着都吓人,不是小打小闹,是实打实的“空心化”。

你说怪不怪?一个省第二大城市,离北京天津就一脚油门的事儿,按理说该是香饽饽才对。可现实是,年轻人拎着行李箱,头也不回地奔向京津,连石家庄都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我在保定的朋友老李就跟我吐槽过:“我儿子在本地干了五年,月薪四千五,房租两千,吃喝拉撒再扣掉,月底能剩下一千就烧高香了。北京那边,起薪都七八千,哪怕房租贵点,手里还能攥点钱。”这话扎心,但真。工资是三线的,物价却是往一线蹭,尤其是房价,前几年涨得那叫一个猛,现在虽然缓了,可底子还在那儿。

再看看就业结构,更让人发愁。保定的产业还是以传统制造业、农业为主,高科技、金融、互联网这些高薪岗位少得可怜。你想干点新潮的活儿?对不起,没地儿去。本地企业又普遍“小富即安”,不愿意冒风险搞创新,人才来了也留不住。久而久之,就成了“越走人越少,越少人越没活力”的死循环。

还有个隐形杀手——教育和医疗。虽说保定有河北大学、华北电力这些好学校,但顶尖资源还是集中在京津。孩子上学,家长拼了命也想往北京的名校挤。看病更是如此,大病小病,但凡有点条件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天津或北京的三甲医院。这种“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公共服务落差的无奈。

你可能会说,京津冀一体化不是喊了好多年?怎么红利没落到保定头上?这话问到点子上了。协同发展的政策是好,可落地时总有点“雷声大,雨点小”。北京外迁的产业,优先给了雄安,保定能分到的汤汤水水有限。交通是方便了,高铁半小时到北京,可通勤成本高,真正能天天“双城记”的毕竟是少数。便利带来了“虹吸”,而不是“反哺”。

说到底,保定的问题不是孤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困境:有底蕴,有生活,缺机会,缺未来。人往高处走,谁不想让孩子上好学校,自己多挣点钱,活得有尊严?当一座城市给不了这些,哪怕驴肉火烧再香,也拴不住年轻人的心。

人口流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逆转的。保定要想稳住阵脚,光靠“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不够,得真刀真枪地改。产业怎么升级?人才怎么引进?公共服务怎么补短板?这些才是关键。否则,再过十年,可能连这900万都保不住。

一座城的温度,不在于有多少古迹,而在于能不能让普通人踏实过日子。

“留得住人,才留得住城。”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河北省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