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银灰色隐身战机在电磁弹射轨道上瞬间加速,撕裂南海清晨的海雾,直刺苍穹。同一甲板,重型歼-15T满载燃油与导弹滑向起飞位,空警-600预警机紧随其后缓缓升空。2025年9月22日,福建舰首次公开弹射起降画面,歼-35、歼-15T、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完成历史首飞。这不是一次普通试飞,而是中国航母战斗力建设的“临界点”——从平台试验迈向体系作战。
这次起降标志着福建舰初步形成战斗力,更意味着中国海军首次构建起与世界顶尖水平比肩的舰载机作战体系。电磁弹射、隐身舰载机、固定翼预警机三大核心技术实现“双向赋能”,推动航母编队攻防能力实现代际跨越。而这场跨越的背后,是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战略转型的坚定步伐。
歼-35腾空而起的瞬间,改变的不只是舰载机型号。作为全球第二款服役的隐身舰载战斗机,歼-35最大起飞重量达30.8吨,换装涡扇-19后将突破35吨,其雷达反射截面积小于歼-20,配合氮化镓雷达与EOTS系统,战场感知能力极强。它不再只是“空中格斗者”,而是未来海空战场的“规则改写者”。在电磁弹射加持下,歼-35可满油满弹以隐身构型出击,前出数百公里穿透敌防空网,为整个编队打开安全通道。
与之协同的,是空警-600与歼-15T构成的“信息中枢”与“重拳打击”组合。空警-600对隐身目标探测距离达300公里,非隐身目标超700公里,远超美军E-2D“鹰眼”。它如同“海空司令部”,在万米高空织就一张覆盖数千平方公里的预警网。发现目标后,它可直接引导歼-35突防,再由满载远程导弹的歼-15T实施饱和打击。这种“预警—隐身突防—重载打击”的闭环链路,正是现代航母作战的核心逻辑。
对比美军尼米兹级与福特级航母,其F-35C、E-2D与F/A-18E/F的协同模式已成熟运行多年。而中国此次三机齐飞,表明我们不仅补齐了固定翼预警机这一最大短板,更实现了体系构建的“后发先至”。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经3000次陆上测试验证,效率为蒸汽弹射两倍,15分钟内即可完成三型战机连续起飞。这种高强节奏,正是远海持续作战的关键支撑。
过去十年,中国海军完成了从“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与远海防卫结合”的战略跃迁。2025年6月,辽宁舰与山东舰双航母编队 simultaneous 赴西太平洋训练,官方明确将其定性为“远海防卫”行动。如今,福建舰携三型尖端舰载机即将入列,三航母时代已近在咫尺。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将在第一、第二岛链乃至更远海域,常态化执行护航、威慑与区域拒止任务。
当歼-35的尾焰划破海天,中国海军真正握住了深蓝之门的钥匙。这不是炫耀武力的符号,而是一个海洋大国守护航道安全、履行国际责任的能力基石。未来的海洋秩序,属于能构建体系、掌控节点、持续存在的力量。中国舰载机“三叉戟”已出鞘,深蓝征途,始于今日。
大国航迹,不在浪尖,而在体系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