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飘带永系大地 悼海绵城市之父俞孔坚

2025-10-10 04:21 185

红飘带永系大地 悼海绵城市之父俞孔坚

潘塔纳尔湿地的落日熔金。

一架小型飞机刺破云层。

坠落。

残骸散落在“地球之肺”的腹地。

62岁的俞孔坚,和他未完成的纪录片《海绵星球》,永远定格在2025年9月23日。

01 水乡之子:从三十六堰到哈佛讲堂

浙江金华东俞村。

白沙溪环绕的童年。

三十六道堰坝分割田野,七口池塘倒映天光。

洪涝与干旱的博弈,是俞孔坚最早的生态课。

“农民懂得水的脾性——他们才是真正的景观设计师。”

这句话,他后来常对学生说起。

1980年,他走进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

1992年远渡哈佛。

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 “生态安全格局”——用科学模型识别自然系统的生命线。

1997年,他放弃美国SWA集团职位。

回国。

在北京大学埋下一颗种子:创办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主编《景观设计学》期刊。

“思若国君,行若农夫”

这是他毕生的信条。

02 颠覆性革命:当城市学会“呼吸”

千城一面的推土机轰鸣中,他举起了“手术刀”。

第一刀砍向“小脚美学”。

“三寸金莲式的园林是病态的!我们需要‘大脚’的生存艺术!”

江南梯田的智慧被他淬炼成模块:

陂塘蓄洪,垛岛净水,梯田滞涝。

“海绵城市” 从此诞生——让钢筋水泥学会像土壤一样呼吸。

第二刀指向规划逻辑。

“先划生态红线,再建城市!”

“逆向规划”理论横空出世。

国土空间从此有了生态底图。

巴西总统卢拉的悼词中写道:

“海绵城市兼顾生活与自然,这是人类未来的方向。”

03 大地指纹:1000座生态方舟

他的设计是“会治病”的风景:

•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寒地城市的“海绵体”,年收集雨水58万吨

•秦皇岛红飘带:500米玻璃钢长椅嵌入河岸,照明、步道与野草共生

•上海后滩公园:工业废墟变湿地,净化污水2400吨/日

这些数字背后是哲学:

“美不是装饰,美是生态系统在运作。”

全球10余国、200多城、1000余项工程——

他的团队用土地写下一本生态《本草纲目》。

04 未竟的远征:伊甸园最后的追问

罹难前48小时。

他站在潘塔纳尔湿地录制最后影像。

红衣如炬,声音沙哑:

“牧场正在吞噬最后的伊甸园... 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这句话,成了留给世界的绝响。

他曾问:

“如果连潘塔纳尔都在退缩,人类希望何在?”

答案或许藏在他的遗产里:

•12项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奖,中国首次登顶

•奥伯兰德奖——景观界的诺贝尔

•福布斯2025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唯一中国学者

05 红飘带永不落幕

未名湖的芦苇低伏。

燕尾洲的流水呜咽。

但那些土地记得他:

哈尔滨的湿地仍在吞吐雨水,金华的堰坝依然调节旱涝。

“深邃之形,是回归土地的正义。”

62年人生,30载治学。

他用浙江水乡的基因,重写了现代城市的密码。

当飞机坠向湿地的那一刻——

一位生态战士,完成了对地球最虔诚的叩拜。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参考资料:北京大学讣告、生平简介、巴西总统悼文

#热点观察家#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