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1300多天,俄军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首要打击的,不是前线阵地,而是后方的牵引变电站!这招太狠了,直接让顿巴斯20万乌军断粮,火炮无人机打一发少一发,新兵占比超六成,防线随时崩。
说白了,俄军跟乌军打了1300多天,才算真正摸到乌军的命门,不是前线那些挖得深、修得牢的阵地,而是后方管着运输命脉的牵引变电站,这招一用顿巴斯那20万乌军直接被卡了脖子,粮不够吃、弹不够打,新兵还占了大半,防线能不能扛住都悬得很。
打基础设施这事,其实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会说,这是现代战争的常规打法,海湾战争时美军就是先炸电站、通讯枢纽,伊拉克军队调度系统一乱,后面的地面战打得就顺了。但也有人认为,大规模破坏民用设施会造成人道主义问题,战后重建成本也高得吓人。
这里面的分寸很难把握。军用设施和民用设施往往重叠,铁路既运军火也运民生物资,发电站既供军营也供医院。真要动手,很难做到精准区分。
牵引变电站确实是个特殊存在。它主要服务于电气化铁路,负责把高压电转换成铁路机车能用的电。这玩意一停,整条铁路线上的电力机车都得趴窝。
但这里得说清楚,乌克兰的铁路系统不全是电气化的,还有不少柴油机车在跑。所以打掉变电站能造成多大影响,得看具体路段的情况。
还有个现实问题是修复能力。变电站的核心设备不复杂,关键是大型变压器和配电设备,这些东西在战前应该有一定储备。如果只是局部损坏,工程队几天就能抢修好。除非是核心设备被彻底炸毁,那才需要从国外订货,时间就拖长了。
战争打到现在这个阶段,双方都在摸索对方的薄弱环节。前期可能还顾虑国际舆论、平民伤亡这些因素,越往后打,手段就越不留情面。
从公开报道看,去年冬天开始,乌克兰的能源设施确实遭受了密集打击,不只是变电站,还有发电厂、输电线路。这直接影响了民众取暖和工业生产,间接也影响了军事补给的效率。
不过要说完全断了后勤,倒也不至于。现代军队的后勤线路通常会有多条备份,铁路不行还有公路,白天不行晚上走,大批量运不了就分批小量运。只是效率会大打折扣,成本也高很多。
真正麻烦的是持续消耗。你今天炸一个变电站,对方修好了,过几天再炸,反反复复,修的速度赶不上炸的速度,整个系统就会陷入半瘫痪状态。这时候不是某一次打击造成的伤害,而是持续打击带来的系统性崩溃。
从这个角度看,针对基础设施的打击确实比单纯的前线消耗战更有战略价值。前线你消灭一批士兵,对方可以再征召一批,炸毁一辆坦克,对方可以再从仓库拉一辆。但基础设施一旦瘫痪,影响的是整个战争机器的运转效率。
但这种打法也有代价。
首先是弹药消耗,精确打击基础设施需要的导弹、巡航导弹都不便宜,打一次可能要消耗几十枚甚至上百枚导弹。其次是政治成本,大规模破坏民用设施容易在国际上被批评,虽然交战双方可能不太在意,但盟友和中立国的态度还是要考虑的。
所以你会看到,这类打击往往是阶段性的,不是每天都打,而是集中一段时间密集打击,然后停一停,观察效果,也给国际社会一个缓冲期。
回到具体的战场情况,后勤补给确实是影响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历史上很多战役,不是被正面击败的,而是被拖垮的。拿破仑远征俄国、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都是后勤跟不上导致的崩盘。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一方的后勤线真的被严重破坏,另一方能不能抓住机会打出决定性战果。这不只是看进攻方的能力,也要看防守方还有多少韧性。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了。拼的不只是武器装备,还有整个国家的动员能力、民众的承受能力、国际支援的持续性。基础设施的破坏只是其中一个变量,不是全部。
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场冲突已经从速决战变成了消耗战,而消耗战最考验的就是后勤保障。谁能维持住后勤线,谁就能在战场上撑得更久。
至于最后会怎么样,现在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