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龙华丽蜕变引领风骚,印媒哀叹“光辉”落后成常态
随着中巴联手打造的枭龙战机飞速升级,印度原本寄以厚望的LCA“光辉”,却在服役初期便显颓势。来自印度本土多家重量级媒体的报道出现在近两年版面上,都在低声承认一个现实——枭龙驾歼20之威完成惊人跃升,而印度自研战机走到一线,却依然步履维艰。
这个局面,几乎令所有熟悉南亚军备竞赛的专家都感到意味深长。要说十年前,谁能想到不起眼的中低端战机,如今能成为令印度空军头疼的“狠角色”?而印媒在2022年年底的一篇《欧亚时报》报道中,已冷静标注:“枭龙已经用上歼20的飞行头盔显示技术,操作体验直追五代机。”这个细节,恐怕会令世界不少军迷为之一惊——飞行员参战,从低头望仪表到抬眼看数据显示,整套反应已改变。不夸张地说,这一点差距足以让一场空战的结局生变。
按照国际军事数据库的统计,2021年“枭龙”系列全球服役量已经突破150架,至2025年预估,光巴基斯坦就将拥有200架左右,配套的标准机库与维修体系早已健全,并进入稳定批量生产阶段。也就是说,只要空军下达需求,加班48小时,卡姆拉工厂很快能交付全新飞机。“数量压死人”,这在南亚既是调侃,也是现实。相比之下,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数据却叫人唏嘘——“光辉”LCA项目自1983年起步,由于发动机、雷达等核心部件接连遭遇延迟,单是Mk1A版本83架的交付计划,三年反复推迟,甚至要等到2025年底才能完成首批两架交付。基层飞行员训练时数严重缩水,空军只好拿模拟器凑合,真正上天操作只能先“云体验”。据印度军方公开数据,2025年光辉Mk1A交付量仅能满足两个作战中队,这种规模差距,堪称“望尘莫及”。
技术迭代的赛道谁跑得快,往往看谁敢下放先进成果。枭龙Block 3版本被巴基斯坦人亲切地称为“小歼20”,理由不难理解。机体大量引入复合材料,空机重量降低、航程增加,外挂能力提升到新台阶。尤其是电子战模块、主动有源相控阵雷达KLJ-7A、导弹预警系统等组合,“硬核度爆表”。最让飞行员称道的,无疑是接入了歼20同款的宽视角全息显示以及新一代头盔,集成度甚至追平了某些西方先进设备。在曾经的航空展上,巴基斯坦的枭龙新型源源不断地吸引观众,机动性和火力演示赢得阵阵掌声,有国际航空专家直言:“这架飞机的实战和展示功能已经超过单纯的低成本定位。”
反观印度的LCA“光辉”,即使广告打得响亮,细细比下来却总让人有种“抬头看夜空,亮的还是别人”的无力感。最核心的瓶颈之一,是自研动力遥遥无期,关键发动机长期依赖美制GE-404-IN20。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显示,最近一批发动机到货就比合同拖后了45天,这对一国急需空优的机队训练来说,几乎是致命滞后。飞机还未批量配属,飞行员已苦等半年。遑论雷达、导弹、航电系统等都受制于各国零件拼凑,堪称“空中吉普赛”。与枭龙一条产线、全自主配套的思路相比,LCA的“杂交”风格注定让后勤与作战指挥头痛不已。
巴基斯坦空军能在2025年前实现新老枭龙全线升级,归功于中巴项目“你中有我”的深度合作。数据统计表明,中方技术团队常驻巴基斯坦,两国联合维护生产线;装配工艺、后勤体系、人员培训全流程可快速转化。如此分工让巴方可以自信地批量生产、零配件自给率提升到85%以上。如此依托,哪怕受到单一国家出口政策限制,都能独立完成维护和升级。
对比一下印度本土操作,情况则相对“热闹”许多。Tejas光辉项目号称国产化率七成,但这里的定义较为宽泛——雷达进口自以色列,发动机产自美国,航电系统接受法国团队设计支持,机身组件还需多地调运。媒体数据披露出一个冷静现实:仅因发动机延迟,飞机整机交付就要顺延一年以上。在多次试飞和突遇零部件“断供”中,不仅总装节奏屡次崩盘,更让前线飞行员沦为“模拟器战士”。
2025年7月的英国皇家国际航空展上,紧贴新闻风口,两架Block 3枭龙高调亮相。来自全球近五万名观众见证了这款战机的两个精彩场景——一是以全套电子战系统进行实地模拟拦截,二是现场完成一次“无雷达”协同攻击演示。实际表演图组迅速登录各大航空媒体网站,在同期多款同类战机展示中脱颖而出。此外,行业内公认的德国专家安德烈亚斯·鲁普雷希特分析认为:“Block 3版的JF-17对比印度的Tejas Mk1,拥有明显的体系作战优势。”有照片为证,枭龙“夹带”预警机助攻导弹锁定,相比光辉单机作战,胜负高下立判。
有趣的是,光辉项目一度成为印度“自主国防”的象征,然而期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却日益扩大。目前印度空军共有约450架战斗机,但老旧的米格-21正在大批退役,眼下新机补充缓慢,空白位置只好依赖俄制苏-30和法制阵风。2025年9月,印度国防部紧急追加了97架光辉订单,单笔合同价值达75亿美元,按目前产能要分六年分批交付,而巴基斯坦同阶段已完成Block 3主力的全线换装。无怪乎印媒坦言:Tejas Mk1A“性能虽接近JF-17 Block 3,但上市慢、成本高,出口几无亮点”。菲律宾、阿根廷等国公开优先考虑性价比优越的FA-50和JF-17,理由也简单——交付准时,价格友好。
市场是最残酷的赛道,在这方面,中巴模式令印度感受到“拳拳到肉”的压力。数据不撒谎,2025年全球媒体对比两国出口业绩,JF-17已在缅甸服役18架,在尼日利亚交付3架,阿塞拜疆、摩洛哥正积极谈判。而同期的Tejas则高喊自力更生,却连一笔海外订单都拿不下来。至2025年中期,光辉战机出口成绩依然挂零。
值得一提的是,枭龙升级版还采用了歼20技术的小型化有源相控阵雷达,大幅提升目标搜索和多目标攻击效率。配备的霹雳15空空导弹最大射程已超200公里,这在同价位机型中难得一见,性能直逼西方某些主力机型。再看同阶段印度光辉,其雷达多为机械扫描,导弹挂载重量比JF-17少整整一吨,相关性能参数在专业航展展示板上一比,高下分明。即便印度LCA“光辉”宣传资料打着70%国产化的标签,核心动力系统却仍受制于西方,导致终端价格虚高,性价比直接拉胯。
同样令人关注的是体系作战的协同。枭龙凭借中国研发的ZDK-03预警机,实现“不开雷达,全程隐蔽打击”。这一套路得以批量化运用,全因中国位于工业链顶端,电子战与网络数据链均实现自主。从2023年到2025年,巴基斯坦飞行员参与数十场联演,照着“假想敌”演训,积累了丰富的本地化经验。反之,印度方面受多国设备集成困扰,空军指挥权、通信链、武器兼容多处碰撞,“各自为战”成为常态。
其实两国航空合作模式的区别,还写在细节里。例如枭龙生产线中,巴基斯坦本土工程师在中国完成深度培训,回国后带回成熟流程和工艺,保障后续生产无缝衔接。2022年底的生产区域公开照片显示,巴基斯坦装配线上的工程师几乎可独立完成各项核心任务。而印度的LCA生产车间则人员混搭,组装人员多次轮换,不同公司不同流程重叠,彼此信息流通缓慢,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2025年印巴局势一度紧张,冲突期间印度空军声称击落多款对手装备,但后续民间航空摄影证据显示,事与愿违。航空自媒体掀起舆论风暴,指责印度武器系统碎片化和操作不畅,暴露了关键技术链条薄弱。
更扎心的是,印度国防预算高达750亿美元,是巴基斯坦(约100亿美元)的7倍。然而受采购分散、决策滞后之累,实际新机形成战斗力远不如人预期。换算下来,2025年巴基斯坦空军装备体系统一,作战链条顺畅,升级维护周转速率表现遥遥领先。
印媒近年陆续反思,国内两大主流媒体《经济时报》、《印度斯坦时报》在最新报道中都不再回避差距,将问题归咎于国产化策略急功近利、“多国拼盘”集成思路以及进度反复失控。行业分析人士用一组照片展示,2025年多次航空展上,巴基斯坦飞行员身着全新一代中式头盔,操控枭龙Block 3战机在天空划出漂亮弧线;而印度LCA展示区,技术样机静态展览,参观者寥寥。两者对比,输赢无需多言。
在国际市场的交锋、航空技术的更迭和产业模式的演化之间,中巴联手打造的枭龙不仅树立了中国技术输出的新范式,也让巴基斯坦空军站稳南亚空战舞台的中心。而印度LCA项目则为所有“全面自主”的国家提供参考——协同与务实远比指标追求与拼接更重要。未来数年,谁能踏实推进工业升级,谁能掌握高效协作与创新模式,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