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央行7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全解析:流动性管理创新与经济稳增长双轮驱动
一、操作核心细节:期限、规模与机制创新
2025年11月5日,央行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7000亿元3个月期(91天)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实现与当月到期7000亿元3个月期逆回购的等量续作。此次操作是2024年10月启用买断式逆回购工具以来的常态化操作之一,期限设计精准匹配跨季、跨年资金需求。
与普通逆回购(证券所有权不转移、期限短)不同,买断式逆回购涉及证券所有权转移至央行,期限覆盖3个月、6个月等中长周期,采用多重价位中标机制,更真实反映市场资金供需,减少“搭便车”行为,提升利率市场化水平。
操作背景与直接动因
流动性压力对冲:11月面临多重资金到期压力——除7000亿元3个月期逆回购到期外,还有3000亿元6个月期逆回购及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同时,10月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安排5000亿元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及扩大投资,11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预计较高,叠加银行同业存单到期高峰,资金面收敛风险加剧。
政策协同需求:配合积极财政政策,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及配套贷款投放。例如,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后,需流动性支持以带动信贷增长;股市强势运行导致居民存款“搬家”,银行体系资金外流需补充。
深层经济逻辑与战略意义
稳增长与稳预期并重:通过注入中期流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025年一季度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降至3.83%历史低位),支持科技创新、消费提振、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同时,释放数量型政策工具持续加力信号,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持续回升。
货币政策工具箱完善:买断式逆回购填补了7天逆回购与1年期MLF之间的期限空白,构建“短-中-长”全期限流动性调节体系。其所有权转移特性增强操作灵活性,央行可自由处置债券(如再融资或出售),提升债券流动性,缓解质押式回购中债券冻结导致的流动性压力。
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与财政政策协同,支持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及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如地产、地方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