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讧乌克兰却“遭殃”,援乌计划没有着落,泽连斯基陷入尴尬处境
俄乌冲突越拖越久,前线一点也不轻松。泽连斯基最近估计心里堵得慌,美国那边两党吵成一锅粥,军火订单说停就停,直接让乌克兰跟着倒了大霉。
本来还指望这批价值50亿美元的军火能撑住局面,现在好了,不仅补给卡壳,还把原本就紧张的战场搞得更难收拾。谁都明白,这点武器对乌军来说就是续命药,要是断了,就只能琢磨怎么“认输”了。
现在前线告急不是喊口号:库皮扬斯克、红利曼这些关键地段一个接一个出问题;波克罗夫斯克方向防线被俄军突破出个十五公里缺口。这些数字看着挺扎眼,可后勤才是致命伤。
无人机防线彻底掉链子,因为操作员少维修慢,一下子废了;炮弹消耗快得离谱,新到手的德国炮弹也只够用俩月不到。外援国家没持续供货,说白了打仗光靠自己根本顶不住。不只是武器,士气和国内稳定全都捆在一起,没有源源不断的补给,对抗想坚持都难。
美国那头闹腾的不止一点半点,两党分歧横在桌上——民主党死活要支持援助,把这个当做美欧关系和全球领导力的大事。但共和党坚决反对,他们觉得钱不能这样花。众议长约翰逊态度很直,“不给钱”,法案审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搁浅。特朗普干脆主张“美国优先”,建议欧洲去管自己的事儿,他甚至想通过谈判赶紧结束这场冲突。
民众意见也乱糟糟,有百分之四十一的人觉得对乌支持太多。“零用钱还有三十八天”的梗,被特朗普长子拿出来调侃,看起来像玩笑,其实也是压力山大。整个五十亿美元订单卡在那里,让人发愁的不止政策走向,还有作战规划全乱套,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也没法定长期目标,只能瞎等消息。
这种时候没人敢拍胸脯保证后续有啥好消息传来,对泽连斯基来说真的是进退两难。本来想着依赖外部资源,现在发现别人家自顾不暇,你自己再努力也没戏唱下去了。一旦断供,那不仅仅是装备短缺那么简单,还可能让士兵信心崩盘,全队气势跌到底,这种状态谁见过?
冬季逼近,本身能源设施修复资金都有窟窿,再加上军火突然断档,就是雪上加霜。一旦失守几个阵地,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到时候可不是小范围撤退,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溃败风险。从实际情况来看,每一步都是硬碰硬,没有什么回旋余地留给乌方选择空间。
俄罗斯显然乐见其成,美方摇摆带来的空档刚好让他们稳步推进攻势。在这种情况下,不论西方媒体如何报道,对于前线官兵而言感受最深刻——敌人越来越强,自家却逐渐变弱。如果说之前还能拼一下希望,现在基本只能盼奇迹发生或者形势骤变,否则结果已现端倪,无需猜测太多细节变化,大方向已经写在脸上。
其实决定胜负的不单纯靠枪炮,更离不开那些远在万里之外的话语权争夺。这几年下来双方你来我往打得辛苦,但最后影响战争走向的东西未必是在现场厮杀,而是在会议室里几句争执之后,一个文件签字与否。一笔五十亿美元的钱流动不了,比任何一场交锋都凶险,这是现实版的大国博弈,小国夹缝求生无奈缩影吧。
对于普通士兵、基层指挥官来说,再多高层政治博弈听起来遥远,可每天面对物资枯竭、防御减弱,是肉眼可见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开始讨论非战斗方案,比如如何避免更多损失,用有限资源维持秩序,这说明危机蔓延到了所有层面,并非某个人或某部门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每次看到国外政客嘴里的冷嘲热讽,都能体会到那种孤立无助滋味,在风雨飘摇中寻找希望确实太难了些。
有人问,如果真的没有新援怎么办?答案很残酷,就是继续扛呗。但以目前趋势来看,不确定性比任何时候都要重,即便临时得到一些救济,也无法从根本解决困境,只会拖延崩溃速度罢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美国内部这番折腾让很多国际观察者重新思考所谓同盟体系是不是牢不可破,但这些话题轮不到普通人操心,该吃饭吃饭,该守岗守岗,只不过环境艰苦不少而已,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小算盘与忧虑情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