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周士第和许光达一起合作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过,他俩最后一个被授予上将,另一个被授予大将。
不过有点不一样的是,最后成为大将的,在当时只是个排长。
而当初的师长,最后获得了上将军衔,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师长与排长的初遇
时间拉回到 1927 年,那时的中国正处在革命的关键转折点。
南昌起义的号角吹响前,周士第已经在军中崭露头角。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他凭借扎实的军事素养和果敢的作战风格,一路升任第 25 师师长。
这支队伍是当时革命武装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突破敌人封锁、掩护大部队转移的重任,周士第作为师长,既要统筹战略部署,又要在前线带头冲锋,是官兵眼中 “能打硬仗的领头人”。
而当时的许光达,还是第 25师第3 营第 11 连的一名排长,刚从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不久,年轻却透着一股狡黠,但是不服输的劲。
他第一次见到周士第时,是在一次战前动员会上。周士第站在高台上,用洪亮的声音讲解作战计划,眼神坚定,几句话就点燃了战士们的斗志。
许光达后来回忆,那时候他就觉得 “周师长是个能带领大家打胜仗的人”,所以许光达觉得,跟着这样一位领导,他也要想办法把仗给打好。
而在随后的战斗中,许光达果然没让人失望:他带着全排战士坚守阵地,哪怕子弹打光了,也用计谋与敌人周旋,多次击退进攻。
周士第看在眼里,曾对身边人说 “这个许排长,有股子狠劲,是块带兵的料”。
不过,两人的这段上下级缘分并没有持续太久。南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变得复杂,部队被迫分散转移。
周士第继续率领主力在南方坚持斗争,而许光达则在后来的应城战斗中身负重伤。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腿部,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为了保住性命,组织只能将他送往苏联治疗。
这一去就是数年,许光达不仅错过了红军长征,也暂时与周士第失去了联系。
那时没人能想到,多年后两人会在不同的战场上各自发光,最终在授衔时以 “上将” 与 “大将” 的身份重逢。
28 年的各自成长,各自成一方精英
离开战场的许光达,在苏联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进入军事院校深造,系统学习现代军事理论,尤其是装甲兵作战知识。
他不会想到的事,这段经历会为他后来的人生埋下重要伏笔。
那个时候,留在国内的周士第,正经历着革命最艰难的岁月。
红军长征时,他先后担任红 15 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既要协助指挥部队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又要照顾伤病员、筹措粮草,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
有一次部队在过雪山时,他把自己的马让给伤员,自己拄着棍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冻得嘴唇发紫。
抗战爆发后,两人的人生轨迹再次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
周士第被任命为八路军第 120 师参谋长,协助贺龙元帅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他熟悉华北地形,为人刚强,但是不迂腐,总能制定出灵活的游击战术,多次粉碎日军的 “扫荡”,还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让根据地成为敌后抗战的稳固堡垒。
当地老乡都知道 “周参谋长有办法”,遇到困难总愿意找他帮忙。
而许光达此时已从苏联回国,担任八路军第 120 师独立第 2 旅旅长,他带着部队在晋绥地区开展游击战,不仅多次击退日军,还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让原本混乱的地区逐渐恢复秩序。
有一次,他带领部队在深夜突袭日军据点,只用了一个小时就攻克阵地,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战士们称他 “许大胆”。
解放战争时期,两人更是在不同战场上,周士第担任华北野战军第 1 兵团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第 18 兵团司令员,先后参与指挥晋中战役、太原战役。
在太原战役中,他针对敌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制定出 “先扫清外围、再集中攻坚” 的战术,最终顺利解放太原,为华北地区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随后,他又率领部队进军大西南,参与解放成都等重要城市,每一场战役都打得稳扎稳打。
而许光达则成为西北野战军的重要将领,担任第 3 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 2 兵团司令员。
在宜川战役中,他带领部队打穿插、断后路,配合主力部队全歼敌军,彻底扭转了西北战场的局势;兰州战役中,他又率军攻克敌军重点防御阵地,为解放兰州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两人的职责再次与国家建设需求同步。
周士第奉命组建防空军,面对全新的兵种,他从零开始学习防空知识,制定训练大纲,很快就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防空体系,为新中国的空中安全筑起了屏障。
1955 年授衔时,他凭借多年的战功和在防空军建设中的贡献,被授予上将军衔。而许光达则被任命为装甲兵司令员。
这正是他在苏联所学的领域。他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建设装甲兵部队,研发国产坦克,制定训练标准,让中国装甲兵在短时间内具备了作战能力。
考虑到他在革命时期的战功,尤其是在装甲兵建设中的开创性贡献,以及他作为红二方面军代表的重要性,组织最终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
从 1927 年到 1955 年,28 年的时间里,周士第和许光达一个从师长成长为上将,一个从排长逆袭为大将。
在革命的征程中,初始的职务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始终进取学习,并且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无论是周士第在多个战场的稳步推进,还是许光达在波折中抓住机遇的成长,都彰显着革命将领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