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北,有一条起源于长白山东麓的跨国界河流图们江。这条江由南向北流淌,先后穿越中国、朝鲜及俄罗斯,最终注入日本海,具体位置在俄朝两国分界之处。图们江全长约525公里,其中中国和朝鲜之间的界河长度为510公里,俄朝的界河段则有15公里。该江流域面积达到3.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75亿立方米,河道总落差约1300米。纵观全程,其上游水流急促,而中下游则愈发平缓。
追溯历史,图们江曾在明代被视为中国的内河,但自十五世纪中叶开始,逐渐演变为中朝之间的界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唯一能够流入日本海的内流河。清朝末年,图们江下游及沿海一带被割让予沙俄,使中国不仅失去了出海口,也失去了控制权。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俄双方达成协议,中国才再次恢复对图们江出海通道的使用权。图们江作为航道的潜力远未充分发挥。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图们江的自然条件受限。河流水量有限,河道水深往往过浅。据1990年吉林省对图们江出海通航条件的调查,防川至江口的河段宽度多在300至500米之间,平均水深仅为3.28米,属于适合300吨级船只通行的五级航道。即使通过疏浚或加深航道,也只能勉强提升至二级航道标准,通行2000吨级船只,与长江重庆段5000吨级船舶的通航条件相距甚远。在部分上游区域,图们江市区段的平均水深甚至只有0.74米。俄朝友谊大桥和每年长达四个月的封冻期也严重制约了航运。也就是说,哪怕可以通航,货运能力仍然有限。由此东北黑龙江、吉林两省想通过图们江实现货物便捷出海,目前来看意义并不明显。
实际上,中国目前能够掌握的仅仅是15公里的通航权。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真正需要的或许并不是一条单纯的江海联运航道,而是像俄罗斯摩阔崴、海参崴以及扎鲁比诺这样直接通往日本海的深水港。众所周知,日本海是北太平洋的著名深海区,其大陆架极窄,刚一出海即是深水区。就图们江出海口而言,水深可达10米左右;摩阔崴附近水深则普遍达到17米,而这里冬季不封冻,极为适合发展深水港。若说海参崴,更是东远东区域难得的优良深水港,平均水深一般在20至30米之间。
拥有一个直通日本海的港口,不仅能大幅提升区域货运能力,即便不能形成类似长江那样的江海联运网络,亦可借助铁路和公路运输体系将货物集中到港口,再通过大型海轮转运出海。这种模式,虽然成本略高、效率有所下降,却是现实可行的策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近年来积极寻求租用朝鲜罗津港、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借以扩展远东出海通道的重要原因。毕竟这些港口并不属于中国本土,使用权限和便利性都存在不少限制。如果可能进行领土互换,自主规划港口,意义将更为深远。
掌控日本海方向的港口,其价值远不局限于商贸运输。在更高层面,其战略地位尤为突出。以俄罗斯重视海参崴为例,这里不仅是重要的民用港口,更是俄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军港。日本海位于北太平洋的中心地带,一旦部署舰队于此,进可北上、退能南下,并能对周边海域及沿岸国家形成有力震慑。因此,无论从战略部署还是国防安全考量,日本海出海口都具备不可轻视的重要意义。
图们江以及日本海方向的出海口,虽然在经济利益上的短期作用有限,其更长远的战略意义难以取代。未来一旦相关条件成熟,有朝一日或许能在日本海沿岸开发出类似大连这样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乃至形成一系列强大港口群。这不仅将带动区域经济,亦将为国家战略提供坚实支撑,意义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