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富二代接班4年,市值蒸发10亿!父亲无奈套现离场,无锡这家上市公司经历了什么?

2025-11-22 01:06 118

2025年初,无锡商圈传出一则让人玩味的消息:洪汇新材创始人项洪伟把29.99%的股权卖给了国资,装进口袋的现金接近10亿。

这笔交易本身不算稀奇,真正扎心的是背后的故事——一个从车间学徒摸爬滚打出来的老板,眼睁睁看着儿子用4年时间把企业利润砍了一半,市值从30亿跌到18亿,最后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这江山,儿子扛不住。

所谓"富二代最可怕的不是败家,而是创业",在项家身上应验得让人唏嘘。

项洪伟的故事很老派,但也很真实。16岁进厂当学徒,在树脂车间一干就是十几年,从最底层的工人干到车间主任、分厂厂长。

2001年,40岁的项洪伟憋不住了,拉上妹夫凑了50万块钱创办洪汇化工。做的是氯醋树脂,听起来冷门,实际上是油墨、涂料、锂电池隔膜的关键材料,当时市场基本被德国巴斯夫这些国际巨头垄断。

那个年代创业有多难?缺钱、缺技术、缺客户,什么都缺。项洪伟带着团队啃技术、跑市场,硬是用"低价高质"的策略在欧美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中国加入WTO那几年,他抓住机遇大力投研发,最终突破了巴斯夫的技术壁垒,实现了国产替代。

到2016年,洪汇新材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了行业标杆。2020年,公司年营收稳定在5亿左右,净利润超过8000万,项洪伟也从一个车间工人变成了年利润近亿的上市公司掌门人。

这是一场典型的草根逆袭,也是一代创业者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硬通货。

2020年,项洪伟把董事长的位置交给了29岁的儿子项梁。

项梁是1991年生人,高中学历,曾经去美国圣莫尼卡学院读过书,但没拿到学位就回国了。回来后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公司历练,2020年正式执掌帅印。

结果呢?数据不会骗人。净资产收益率从2020年的15.91%暴跌到2023年的7.65%,企业市值从接近30亿缩水到18亿。4年时间,利润腰斩,市值蒸发超过10亿。

当然,市场环境变化、原材料涨价这些客观因素确实存在,但内部员工透露的细节更让人无语:关键竞标时犹豫不决,眼睁睁看着订单流失;面对供应链波动反应迟钝,错过最佳调整窗口。

项洪伟虽然还在幕后指导,但显然已经无力回天。儿子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魄力,更没有父亲那种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十几年练出来的嗅觉和判断力。

"虎父无犬子"?这次真的不灵了。

面对持续下滑的业绩,项洪伟做了一个务实的决定:出手控制权,把钱拿回来。

加上之前减持套现的1亿元,项洪伟总共回笼了10亿现金。交易完成后,他还保留22.82%的股份,依然是企业第二大股东。

这其实不是项洪伟第一次尝试"退出"。2023年他就跟苏州女富豪施宁娣谈过类似的交易,但最后没成。这次国资接盘,价格比上次更好,还给企业带来了资源和信用背书。

数据很快就证明了这个选择的正确性——2025年一季度,洪汇新材营收同比增长34.99%,净利润暴涨200.55%,终于迎来了久违的业绩反弹。

对项洪伟来说,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家族财富保住了,企业也找到了更靠谱的归宿。至于儿子能不能接班这件事,答案已经写在那些冰冷的财务报表里了。

洪汇新材不是孤例。数据显示,A股上市家族企业在交接过程中,市值平均缩水40%;中国第一代家族企业传承成功率只有30%左右。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但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创一代是在市场里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富二代大多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前者有狼性,后者更多是羊性。前者敢赌敢闯,后者瞻前顾后。

更残酷的是,很多创一代在交棒时,其实心里清楚儿子没那个本事,但碍于面子、感情或者某种执念,还是硬着头皮把位置让出去。结果就是眼睁睁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一点点垮掉。

项洪伟算是醒悟得比较早的。4年时间,足够他看清现实,也足够他做出改变。及时"换马",总比骑着跛马摔进悬崖要强。

企业传承从来不只是家事,它关乎员工生计,关乎产业链稳定,关乎经济发展。当接班人扛不起大旗时,最负责任的做法不是硬撑,而是找到真正能扛起来的人。

项洪伟用10亿现金给自己的创业生涯画了个句号,也给所有创一代上了一课: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只靠血缘。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