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10月26日在曼德里卡中央军事临床医院发表讲话时,向国际媒体抛出极具争议的提议:在哈尔科夫和顿涅茨克战区开辟5-6小时的"人道主义窗口",让记者实地验证俄方宣称的"上万名乌军被围"战况。
这一被西方分析人士称为"信息战教科书"的举动,正将俄乌冲突的认知域对抗推向新高度。
俄国防部10月30日发布的声明显示,该计划具体涉及两个战略要地:哈尔科夫州的库皮扬斯克方向(俄方称包围5000乌军)和顿涅茨克州的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称包围5500乌军)。
普京特别强调期间需确保"不会有无人机袭击被归咎俄军",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补充称,总统已命令部队"最大限度减少被围乌军伤亡"。
军事分析人士指出,这两个枢纽分别控制着乌军东部防线的命脉——库皮扬斯克是连接哈尔科夫与卢甘斯克的补给咽喉,俄军宣称已控制奥斯科尔河渡口;
红军城作为顿涅茨克州乌方行政中心,俄方称70%区域已占领,城内爆发巷战。
乌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虽否认包围圈存在,但承认波克罗夫斯克局势"相当复杂"。
基辅方面迅速构筑法律与舆论双重防线。
乌克兰外交部援引2014年伊洛瓦伊斯克事件警告媒体,当时俄军以"人道通道"诱杀撤退乌军;
2022年赫尔松"安全通道"炮击记者事件也被重提。
乌总统办公室声明强调:"任何未经许可进入俄占区行为均属违法。"
这种警惕源于乌军建立的系统化信息管控机制。
自2015年组建"网络战队"后,乌方严控战场影像外泄,泽连斯基每日视频讲话(单条最高播放量5亿)形成核心叙事。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专家指出:"俄方试图用'眼见为实'瓦解乌方精心维护的'正义抵抗者'形象。"
莫斯科此举被视作针对西方"乌克兰疲劳症"的精准打击。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最新民调显示,55%美国民众认为援乌规模过大,欧盟2025年对乌援助预算同比下降23%。
俄方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两处包围圈纵深达15-20公里,但北约情报评估认为实际接触线仍在动态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特意提及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案例,暗示"有条件投降"选项。
与此同时,俄宣传系统日均3.2万条社交媒体内容开始集中渲染"乌军弃守论"。
前美国国防部信息作战顾问罗伯特·斯密斯分析:"这是将军事优势转化为认知压力的标准流程——先用合围制造事实,再用媒体曝光将其符号化。"
尽管俄方承诺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监督撤离,但联合国驻乌协调员办公室指出,真正的人道走廊需交战双方书面同意。
目前BBC、CNN等机构均表示需评估安全与报道伦理,德国《明镜》周刊则质疑"6小时足够展示什么?
可能连战场垃圾都被清理过"。
战场态势显示,若两要地失守,乌东防线将面临多米诺效应:恰西夫亚尔、斯拉维扬斯克等重镇将直接暴露。
乌克兰经济部数据显示,战争已使该国人口减少35%,2024年国防开支占预算70%,冬季补给压力加剧。
俄方此时发动信息攻势,恰与乌方最脆弱时段形成战略共振。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