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那些西方发达国家给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特意挖了个碳排放的大坑。可没想到的是,这个坑没能让中国栽跟头,反倒成了中国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在一些行业上,中国还超越了欧美!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碳中和背后的博弈】
1896年那会儿,瑞典有个叫Svante Ahrrenius的科学家就跳出来说了,二氧化碳排得太多,地球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热。可那会儿压根儿没人搭理他,为啥呢?因为西方国家正忙着搞工业革命呢,发展得热火朝天,碳排放嘛,在所难免。有这么个观点,说碳排放其实就是发展的权利,让西方国家少排点二氧化碳,那不就等于不让它们好好发展了嘛。这个说法,当然也是没人往心里去。
到了上个世纪末那会儿,欧洲那些发达国家一个个都达到了碳排放的顶峰。因为产业升级,还有不少高污染企业搬去了发展中国家,所以这些西方国家的碳排放量就慢慢降下来了。可就在这个时候,发展中国家才刚开始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就在那会儿,科学家们搞了个研究,发现1981到1990年这十年里,全球的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高出了0.48℃。为啥会变暖呢?主要就是因为这近百年来,人们大量使用了矿物燃料,结果排放出好多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体。
这事儿本来是个科学讨论,但没想到扯到了经济、政治和外交上。说白了,就像是欧洲国家为了拖慢发展中国家脚步,搞的一次明谋。
1988年,国际上有两个大机构,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它们联手搞了个新组织,叫IPCC,说白了就是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要是研究气候变化,给国际谈判提供点参考。不过说实话,这组织里头还是欧洲科学家说了算,多少有点偏向。
丁仲礼先生把IPCC讲的气候变化理论概括成了四个方面:第一,他提到气候变化确实存在,这是IPCC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第二,丁仲礼先生指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说是唯一原因。第三,他认为气候的自然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IPCC理论中也考虑到了这一点。第四,丁仲礼先生强调,预测未来气候变化非常困难,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也是IPCC报告里提到的一个挑战。
起点来说,人们各种活动放出的碳,让地球变得越来越热。要是二氧化碳多到560ppm,那全球温度就得涨3℃。想象一下,这么热会带来啥?气候乱套,海平面往上涨,还有那些南方的病跑到北边来。所以咱们得想法子,别让温度涨超过2℃,二氧化碳也别超过450ppm。说到做到,关键就是得大大减排温室气体,救救咱地球。这里面,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较量,主要就围绕着减排这点。谁是气候话题的领头羊?欧盟。欧盟打的啥算盘?一石三鸟呗:拖慢中国脚步,按住美国威风,再重新分分世界政治经济的蛋糕。
首先,欧盟并非一个国家,要是想让各个成员国觉得自己是欧盟的一份子,那就得找些大家都能认同的东西,他们找到的这个共同点就是气候环境,觉得这是大家共有的价值观。
再者,美国靠着石油美元体系在全球捞好处,但节能减排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要减少石油使用,这样一来,美国的石油美元霸权可就要被动摇了。
第三,咱们中国呢,还是个发展中国家,碳排放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发展的权利。就是说,在往前奔小康的路上,碳排放是少不了的。你要是一刀切,限制碳排放,那不就是在给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拖后腿嘛。
西方国家起步早,工业发展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碳。但现在,他们已经实现了碳排放的峰值,排放量正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现在正起步发展,像建桥、修路和盖房这些建设活动,都会产生很多碳排放。要是让他们节能减排,那就等于限制了他们的发展速度,这一点,发展中国家肯定是不会买账的。
1992年的时候,有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面说了个事儿:就是大家都有责任,但得分开来看。西方国家呢,因为以前碳排放得多,所以他们得挑大梁,多担点责任。发展中国家这边呢,还在努力搞建设,所以减排这事儿,就先缓缓了。
不过,在2009年6月份,有八个经济很牛的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还有俄罗斯,在意大利开的峰会上,弄出了个“G8计划”。简单来说,就是打算到2050年,全球因为烧化石燃料和做水泥而放出的二氧化碳得减少一半,那些发达国家呢,得减掉八成。
发达国家表面上像是做了个好榜样,但其实细看G8的方案,27个发达国家占了44%的碳排放份额,而剩下的55亿发展中国家,只能分到56%的碳排放量。这意味着,以后发达国家每个人平均排放的碳,会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要是再算上以前排放的碳,那差距就更大了,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
按这个计划,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面临两种困境。一种就是没法继续发展,只能一直落后。另一种就是得向发达国家买碳排放的指标。这样一来,发达国家啥都不用干,光靠手里多余的碳排放量,就能不断从发展中国家那里捞好处,让发展中国家一直给它们打工。
对于这事儿,我们肯定持反对意见。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觉得,算碳排放时,得把“历史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都算进去。另外,发达国家得给发展中国家一些气候补偿,毕竟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排了不少碳,这对发展中国家可是造成了损失。
2009年,在哥本哈根开的那个大会上,大家商量好了,说发达国家得每年拿出1000亿美元来,帮帮那些因为气候变化日子不好过的发展中国家。
不过,那个补偿办法到现在还没真正搞起来。去年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7次开会时,大家吵得最凶的就是发达国家欠了一屁股的气候补偿债。
【中国“碳中和”】
说到欧洲那边,碳中和这事吧,其实就是他们搞国际关系、经济和外交的一个法子,并没真下决心去搞。你瞧,一到能源紧张的时候,那些国家就又回头烧起煤来了。
但中国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一直很上心,不光自个儿说要争取在2030年让碳排放达到峰值,还打算到2060年把碳都中和掉。
咱们国家自个儿说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事儿挑战可不小。你想啊,那些西方发达国家老早就在上个世纪就把碳排放给控制住了,他们可有60到70年的时间慢慢来搞碳中和,对他们来说,压力真没那么大。
中国现在仍是个发展中国家,还得继续往前发展,而碳排放权说白了就是咱们的发展机会。从计划达到碳排放峰值到实现碳中和,就三十年的时间,这意思就是说,咱们得赶紧行动起来,节能又减排。这不是在给自己找不痛快嘛?
为啥咱们还得继续干这事儿呢?
这主要是因为咱们得应对来自里里外外的各种压力:
外部环境这块儿,说白了就是搞碳中和,目的是为了让地球别热得太快。要是不跟着一起行动,国际上可就得说你闲话了。你看美国,之前还退出过一段时间,但后来不也乖乖回来了嘛。
国际上搞了个碳排放交易市场,欧盟那边还在琢磨着要加个碳排放税。要是咱们不跟着搞碳中和,那国外在进口咱们的东西时,就可能要收这个碳排放税了。到时候,咱们的商品得额外掏钱买这个碳排放的“通行证”,不然的话,东西根本就卖不出去给那些国家。
国内情况:咱们国家煤炭多,但油和天然气少,能源大多得靠进口。有人讲,万一像马六甲海峡这种运油要道被封了,咱们的能源安全可就悬了。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肯定得让能源结构变个样,从原先主要靠石油、天然气,转向多依赖风能、太阳能、水能,还有核能。咱国家正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搞起来了,不光能不再当那个能源进口大户,说不定还能变成能源出口国呢。就拿光伏产业来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前些年,咱们国家的经济那是嗖嗖地往上涨,但这些年速度慢慢降下来了。现在得赶紧找新的增长动力,新能源就成了咱们的新目标。它不光能帮咱们把产业往更高层次推,还能让咱们不再受国外技术的限制,自个儿说了算。
要想实现碳中和,咱得把燃油车淘汰掉,主推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飞机。燃油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它们俩从根本上就不一样。在燃油技术这块儿,西方国家起步早,手里攥着一大堆专利和技术,老想着用这些高端技术来压制我们,赚咱们的钱。但新能源技术这块儿,各国都是刚开始搞,咱们中国和西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一来,咱们跟西方竞争,胜负难料,说不定咱们还能来个后来居上,实现大反转呢。
【绝地反杀】
现在说到碳中和,主要就是美国、中国和欧洲在带头。虽然目标都是实现碳中和,但它们各自采取了三种不一样的做法。
中国推行的是环保产业,里头涵盖了清洁能源的开发,特高压技术,电能储存,还有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欧盟搞了个新招,就是对碳排放进行定价,还整了个碳排放交易制度。
美国老爱退出各种国际组织,对碳中和这事不太上心。他们现在搞了个《通胀削减法案》,说是要给绿色产业提供差不多400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但实际上呢,就是从盟友那里捞好处。
中国呢,就走了一条发展绿色产业的道路,这样一来,不仅巧妙避开了发达国家设下的“碳中和”圈套,还在不少重要领域里,咱们成了领头羊。
举个例子,光伏发电,它属于清洁能源范畴。现在,好多国家都把开发光能当作新能源发展的重头戏。咱们中国的光伏产业,之前被欧美联手给卡脖子了,但最终还是突破了封锁,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风能、太阳能、水能还有核能这些领域,咱们国家的好多技术都冲破了国际上的限制,以前是被人家制约,现在咱也能制约别人了。说到新能源汽车这块儿,咱们国家也是遥遥领先。
可这样就算是我们的胜利了吗?
其实说实在的,我们积极推动碳中和,并不是为了战胜谁,也不是为了称王称霸,而是真心实意地在为气候问题出力。毕竟,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全球变暖同样会波及到我们国家。全人类都是一个大家庭,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正在承担起这份责任。
但西方那边,却把碳排放当成了争斗的棋子,走的路子不一样,国家间的疙瘩就越来越多,这让全球气候合作变得更加棘手。要是各国不能拧成一股绳,全球变暖这事儿,咱们还是没办法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