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权力游戏再次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结舌的闹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连续两次拒绝降息,彻底激怒了特朗普。这位美国总统气急败坏地宣称要立即更换鲍威尔,甚至声称已经将接替人选锁定在三四个候选人中。然而,现实却给了特朗普一记响亮的耳光——根据美国现行体制,鲍威尔的任期要到明年5月才结束,特朗普只能干瞪眼。
这场金融领域的权力博弈,实际上折射出美国经济政策的深层矛盾。鲍威尔在参议院和众议院委员会听证会上的表态可谓直言不讳:尽管美国通胀指数已大幅下降,但仍然超过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线。在他看来,通胀风险依然存在,贸然降息无异于饮鸩止渴。
更为讽刺的是,鲍威尔几乎是在公开指责特朗普的经济政策。虽然伊以战争得到迅速控制,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按理说各项商品价格应当回落,但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却成了悬在美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7月9日这个最后期限如同一颗定时炸弹,让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一旦特朗普再次对各国加征关税,美国国内物价必然暴涨,通胀卷土重来将不可避免。
美国在通胀问题上确实吃过大亏。还记得两三年前拜登政府大撒币时期吗?当时的美联储信誓旦旦地宣称通胀"可防可控",多发钱、多印钞票没有问题。结果呢?美国通胀率一度飙升至接近10%的惊人水平,给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有了这次惨痛教训,鲍威尔自然格外谨慎,只要嗅到通胀的丝毫苗头,就绝不敢轻易降息。
特朗普对降息的执着追求,背后隐藏着美国债务危机的严峻现实。美国国债总额已突破37万亿美元这一天文数字,更要命的是,6月份有大量旧债集中到期。美国多年来一直采用借新债还旧债的模式,但这次面临的困境前所未有:旧债大多是在接近零利率时期发行的,利息极低;而新债却要在当前5%至6%的高利率环境下发行。这种利率差异意味着美国财政负担将成倍增加,政府财政压力空前巨大。
更加尴尬的是,美债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正在下降,销售困难重重。特朗普迫切希望通过降息来减轻新债发行的利息负担,但鲍威尔的坚决拒绝让他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
这场博弈的最大讽刺在于,鲍威尔正是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亲自提名的美联储主席。如今,这位"自己人"却成了特朗普经济政策的最大阻碍。而且,鲍威尔的任期受到法律保护,不是总统想换就能换的。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保证美联储的独立性,避免货币政策受到政治干预。
特朗普如今的困境完全是自作自受。如果他没有在4月2日对全球发起关税战,如果他没有挑起这场贸易争端,美国的通胀率很可能早就降到2%以下,鲍威尔也就没有理由拒绝降息。到那时,新债发行的利息负担自然会大幅减轻,美国财政状况也能得到缓解。
然而,特朗普上台以来一系列荒腔走板的财政和经济政策,将自己推入了这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他既要承受高利率带来的债务压力,又要面对自己提名的美联储主席的公然"背叛"。在明年5月鲍威尔任期结束之前,特朗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降息愿望化为泡影。
这场华盛顿的权力游戏揭示了美国政治体制的复杂性和制衡机制的有效性。当总统的政治需求与美联储的专业判断发生冲突时,制度设计确保了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鲍威尔的坚持不仅体现了美联储的专业精神,也展现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制度韧性。
对于特朗普而言,这次挫折或许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长远影响,而不能仅仅服务于短期政治利益。关税战的后遗症正在持续发酵,通胀压力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草率的货币政策调整都可能引发更大的经济动荡。
当前的僵局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特朗普的愤怒和威胁改变不了制度现实,鲍威尔的专业坚持也不会因政治压力而动摇。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不仅将影响美国的经济走向,也将成为观察美国政治制衡机制运行效果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