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过年,饭桌上是不是总有那么一出保留节目?
七大姑八大姨组成的催婚催育交响乐团,以一种“我都是为你好”的慈悲姿态,对你进行灵魂拷问:有对象没?啥时候结?打算啥时候要孩子啊?你看看隔壁家那谁,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你尴尬地笑着,心里一万头羊驼奔腾而过,嘴上还得说“快了快了,在考虑了”。
考虑个锤子。
大家都是成年人,别玩那套虚的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啪啪打脸,2.4亿单身青年,这数字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多。这不是个体选择,这是群体默契,是一场心照不宣的无声起义。
老一辈痛心疾首,媒体标题耸人听闻,总把矛头指向年轻人,说我们自私、没有责任感、贪图享乐。
得了吧,这口黑锅,我们不背。
温铁军教授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开喷:问题的根子,从来就不在年轻人身上。
你管这叫自私?我管这叫脑子清醒。
一、结婚?一场掏空六个钱包的极限豪赌
聊结婚之前,我们先聊聊它的门票,那玩意儿叫“资格”。
现在的婚姻,早就不是两个相爱的人搭伙过日子那么纯粹了。它更像是一个大型的、基于金融和资产的RPG游戏,而你,就是那个没氪金的裸奔玩家。
第一关,彩礼。这玩意儿已经从一种“礼节”异化成了一种“竞价”。二十万三十万只是起步价,在某些魔幻地区,数字能直接奔着五十万去。这笔钱,对于一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来说,不吃不喝得攒多少年?你爹妈的养老金,够不够给你凑个首付?
第二关,仪式感。婚礼本身就是一场烧钱的行为艺术。婚庆、司仪、车队、酒席、婚纱照、蜜月旅行……一套组合拳下来,又是一个二三十万。钱花得像瀑布,最后到手的就是一堆照片和还不完的人情债。你说为了爱?爱可真贵。
终极BOSS关,房子。这才是真正的绝望。二三线城市一套房,随随便便一百万起步。一线城市?对不起,那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生存空间,那是资本的游乐场。五百万可能也就买个老破小。
为了这个“家”的入场券,你得掏空祖孙三代的六个钱包,背上未来三十年的枷锁,成为一个光荣的“房奴”。你每个月的工资,不再是你的,而是银行的。你不敢辞职,不敢生病,不敢有任何一丝一毫的任性。你的人生,从“未来可期”四个字,变成了“下月房贷”四个字。
这一切,温教授说得没错,是年轻人自己抬价的吗?
扯淡。
是这个高速运转、却又把成本疯狂转嫁给个体的社会结构,把婚姻的门槛垒得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是不配。
二、工作?一场稳定都算奢侈的生存挑战
有人说,没钱可以挣啊。
讲个笑话,现在找工作比找对象难多了。
每年上千万的毕业生涌入社会,像下饺子一样。但另一边呢?是企业缩招、裁员、优化。所谓的“毕业即失业”早就不是段子,而是每年夏天上演的现实主义悲剧。
青年失业率一度飙到百分之十几、二十,这是什么概念?五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在家待业。就算你侥幸找到了工作,也别高兴得太早。什么“996是福报”,什么“末位淘汰”,什么“35岁危机”,总有一款PUA套餐适合你。
你每天累得像条狗,回到十几平米的出租屋,点个外卖都得凑半天满减。你的生活不是生活,是生存。你的工资不是财富,是每个月准时清零的血条。
这种状态下,你跟我谈成家立业?
你连自己都喂不饱,哪来的勇气去对另一个人、甚至下一个生命负责?这不是责任感,这是自不量力。
女性的处境更魔幻。一边是独立女性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一边是职场上无处不在的生育歧视。你一旦怀孕生子,就约等于职业生涯被按下了暂停键,甚至是终止键。升职加薪?别想了,不被边缘化就不错了。
男性呢?背着“养家糊口”的传统枷D锁,被房子车子票子压得喘不过气。
大家都在一个名为“内卷”的绞肉机里挣扎,谁也别说谁容易。把人当燃料,还嫌燃料不够耐烧,这就是现实。
三、养娃?一个行走的人民币粉碎机
如果说结婚是困难模式,那生娃养娃,就是地狱模式。
2024年的报告说,把一个孩子养到18岁,平均成本是68万。看清楚,是平均。在一二线城市,这个数字你得乘以二,甚至乘以三。
从出生开始,奶粉、尿不湿、早教班,哪一样不是吞金兽?上了学,兴趣班、补习班、学区房,军备竞赛正式开始。你不敢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那条线上,躺满了被碾碎的家长们的钱包。
这68万,对一个普通家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放弃所有的个人生活,放弃旅游,放弃爱好,放弃一切不必要的开销,像一台机器一样精准地计算每一分钱的用处。
然后呢?你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他将面临一个比你更卷、更残酷的竞争环境。他会重复你的老路,继续为了房子、工作和下一代玩命。
这场代代相传的苦难循环,意义何在?
所以,当年轻人选择“躺平”,选择不婚不育,他们不是在逃避责任。
恰恰相反,这才是最高级的责任感——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感。
他们想明白了,与其把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血汗钱,砸进一个看似“美满”的无底洞,不如活在当下,善待自己。
他们不再相信“成家立业”那套宏大叙事,转而追求小确幸。健身、旅游、养猫养狗、发展爱好……把钱和精力投资在自己身上,这种快乐是真实不虚的。
2.4亿单身青年,不是社会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的结果。他们不是病人,他们是这个发烧的时代里,最先感知到温度变化的那批人。
所以,别再问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了。
你应该去问问这个世界:
你凭什么让年轻人,用三十年的自由和尊严,去换一套水泥盒子?
你凭什么让年轻人,拿着微薄的薪水,去支撑一个天价的育儿成本?
你凭什么让年轻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未来里,去许下一个确定的承诺?
别再用“自私”来污名化一群努力活着的人。
他们只是拒绝玩一场规则从一开始就不公平的游戏。
这不叫自私,这叫人间清醒。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