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北京。15:44,环球时报发布消息:中方宣布,朝鲜外务相崔善姬将于近期访华,行程四天。朝鲜媒体几乎同步跟进,规格不低、节奏很快。因为这个,外界立刻把目光拉回到9月初——金正恩刚结束对中国的高调访问,前脚到家,后脚就再派重量级人物来北京。
这次安排有两个要点。第一,崔善姬是外务相,这还是她履新后第一次来中国。第二,四天不短,在近年朝鲜高层对外访问里算少见。接着就能发现朝鲜在把中国这条线拉紧,不是打个招呼就走人。
再说时间衔接。9月初,金正恩在北京公开亮相,参加9月3日相关纪念活动,站位很靠前。崔善姬出访迅速接力,前后呼应。同样的动作密度,说明这不是一次性的示好,而是要把中朝关系往上推一格,先把气氛热起来,再把事情谈下去。
事实摆在这:自2020年起,受疫情封锁、半岛紧张、制裁加码影响,朝鲜外相访华几乎停摆。如今一来就是四天,结果很清楚——不走过场,要谈真问题。四天的安排也为接触细节留出了时间,不用赶场子。
说到人选,崔善姬在朝鲜外交里是“硬手”。她多次代表朝鲜和美国谈判,分寸拿得住。另外,在对俄关系上,她也多次主导会谈。按照公开报道,2024年11月她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会面,议题不少。派她来北京,说明金正恩要把话谈细,把事落地。
现在看路数:朝鲜在对外下棋,讲究“左右开弓”。一边把俄罗斯那条线拧紧,另一边把中国这条线扶稳。因为这个,待遇要平衡,牌面不能低。朝鲜不想被拽到一边,只想两头都通,能拿到好处就不放手。
过去一年,朝俄互动确实密集。按照双方通报,2025年7月,崔善姬又与拉夫罗夫做了磋商,内容涵盖军事技术、能源合作、在联合国层面的协调,还有信息沟通。俄罗斯这头能给朝鲜“硬资源”,在制裁下帮它找突破口。
但靠俄罗斯不够。稳住朝鲜经济基本盘,还得看中国。长期以来,中朝贸易额占朝鲜外贸的大头,比例常年在九成左右浮动。中国提供粮食、能源、基建物资,还有边境活水,让社会运转不至于熄火。同样重要的是,边境通道一开一合,对朝鲜就是实打实的冷和热。
这就解释了朝鲜的“两头抓”。与俄罗斯合作,目的是突破封锁;与中国合作,目的是稳住底盘。两者缺一不可。再说一句,平衡不是口号,是要把时间表和项目表摆上桌。
外部压力也在那儿。美韩日军演在加码,华盛顿对朝的高压没有松。因为这个,朝鲜要扩大自己的回旋空间,避免被绑死在一条线上。结果就是,它更需要把与中俄的具体合作做厚,手里多几张可用的牌。
崔善姬此行,至少有三个议题很关键。第一,是金正恩最近提出的“两国论”。他在最高人民会议上明确说,不再把韩国视为统一对象,而是“完全的另一国家”。这话分量很重,接着就要跟中方讲清楚:为什么提出、怎么执行、影响到哪儿。
这件事,中国不可能不问。因为如果外界把它理解成“彻底放弃民族统一”,可能会引发一串反应,盟友之间会重新排队。崔善姬要把立场说透,争取中方理解,同时也要听听中方的顾虑,看看有哪些边界需要守住。
第二个议题,是安全。美韩演训频繁,朝鲜在加快核与导弹相关能力,紧张度上去了。中国主张的是降温对话,朝鲜走的是强硬线。接着要谈的,就是有没有一个“中间方案”:既让朝鲜有安全感,又不把周边搅成一锅粥,让中国背上不必要的风险。
第三,是经济合作。朝鲜经济这几年压力很大,疫情后恢复慢,制裁还在。朝鲜需要新的做法,比如边境经济区、基建项目、人道物资。还有一些小而快的试点,比如通关效率、口岸物流、农产品补给。结果要落在项目上,而不是只停在口头。
把这三件事谈实,才算不虚此行。因为这个,四天的安排很重要,既能见高层,也能让团队把细节敲一遍。同样,外界也会看接待规格、联合声明措辞、有没有后续机制,来判断这趟访问的真实重量。
晚上,北京的一间会谈室里,长桌铺着浅色台布,文件夹整齐排开,翻页的声响不大,笔尖在要点旁画了两道直线。接着要问的是:从这四天开始,中朝会在哪个具体项目上先把口头承诺变成落地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