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在瓦尔代论坛上聊起印第安人的斧头时,估计自己也没想到,大洋彼岸的一堆人会因为“战斧”这俩字睡不着觉。
他嘴里说的是历史,是撬棍和废料的比喻,听起来像是在讲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可底下的人,耳朵里嗡嗡作响的却是另一件东西——“战斧”巡航导弹。这玩意儿跟那把老斧头同名,却能决定千里之外的生死。巧不巧,这阵子网上正传得沸沸扬扬,说美国人盘算着把这“大杀器”送去乌克兰。
一时间,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想听听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戏码。
但这事儿,恐怕要让不少等着看好戏的人失望了。俄罗斯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德米特里・斯特凡诺维奇,直接给这股热潮泼了盆冷水。他没讲什么大道理,就摆了三条现实到骨子里的问题,直接把“战斧援乌”这事儿的可能性降到了冰点。
首先,美国人自己家里也没余粮。听起来挺可笑的,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会缺几枚导弹?可事实就是如此。“战斧”的陆基发射器,比如那个叫“堤丰”的系统,本就不是地里的大白菜,而是金贵得很的稀罕物。就算五角大楼真想当这个圣诞老人,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家武库,翻个底朝天可能都凑不出多少能送人的家当。
更要命的是,这东西不是给了就能用的。斯特凡诺维奇说得更直白:“没有美国人手把手地教,乌克兰那边根本玩不转。”这玩意儿需要一整套复杂的体系来伺候,从目标锁定到飞行修正,背后是一张巨大的网络。乌克兰士兵没练过这个,把导弹给他们,就跟把F1赛车的钥匙塞给一个刚拿到驾照的新手没两样。那怎么办?让美国大兵亲自下场?这恰恰是华盛顿一直以来最怕踩的红线,那意味着冲突的性质就彻底变了。
最后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美国对外卖武器,尤其是“战斧”这种能改变战局平衡的战略级装备,看得比谁都严。就算是铁杆盟友来买,也得经过层层审批和评估。乌克兰,说到底还不是北约成员,想拿到这种级别的待遇,难度比之前要“爱国者”系统高了不止一个量级。
所以你看,普京那边云淡风轻地提了一嘴“战斧”,这边厢的军事圈和网络上已经脑补出了一场大戏。可真正落到现实层面,却发现全是些迈不过去的坎。
当然,话也不能说死。万一,那个极不可能的情况真的发生了呢?斯特凡诺维奇也预想了这种极端局面。他的判断是,这会让局势变得很难看,会造成不小的破坏,冲突肯定会升级,但俄罗斯有能力应付。这话听着像是场面话,但也透露出一个信息:俄方对此有过预案。
更有意思的是,乌克兰也并非完全指望西方的“成品”。他们自己的专家曾经参与过不少导弹项目,有能力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也就是说,即便“战斧”最终没能到货,远程打击能力的较量也远未结束。
说到底,这场围绕“战斧”的喧嚣,导弹本身是什么,射程有多远,威力有多大,反倒成了次要问题。它就像一根探针,试探着各方的底线和决心。它会不会真的出现在乌克兰的天空,或许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冲突还在继续,类似的猜测、流言和博弈,就永远不会停歇。而这,恰恰是这场冲突最令人疲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