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低空飞行的“战斧”巡航导弹像幽灵一样掠过田野,它的目标可能是几百公里外的指挥中心或能源设施。 这种射程超过2000公里的武器,如今成为俄乌冲突升级的新焦点。 美国副总统万斯公开表态考虑提供它,而普京的回应干脆利落:“不会改变战场局势,但意味着美军直接参与。 ”
一、“战斧”到底有多厉害?
“战斧”巡航导弹自1983年服役以来,几乎参与了美国所有现代局部战争。 从海湾战争打响第一枪,到今年美军打击伊朗核设施,它都是首选武器。 它的最大优势是“低空突防”——能在15米到150米的高度贴地飞行,利用地形躲避雷达,像蛇一样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
更关键的是它的精确打击能力。 它采用“惯性导航+地形匹配+卫星定位”复合制导系统,飞行途中可随时接收新指令改变目标,命中精度可达3-5米。这意味着它能从窗户钻入一栋大楼。 目前仅有美、英、澳三国实际掌握该导弹,日本也刚签下购买400枚的协议。
二、普京为何说“美军必须参与”?
普京在瓦尔代论坛上点出一个技术细节:“没有美国军事人员直接参与,‘战斧’导弹就无法使用。” 这并非空话。 “战斧”需要复杂的任务规划,比如预先输入目标周边数千公里的地形数据,发射后还需卫星导航校正。 乌克兰缺乏操作经验,很可能需要美军幕后支持目标定位、数据装订等环节。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更进一步追问:“谁将从乌克兰境内指挥发射? 是美国还是乌克兰自己?” 俄方试图划出红线:如果美军亲手操作,冲突性质将变为俄美直接对抗。
三、俄方的底气从何而来?
尽管“战斧”威力强大,俄方却一致认为它“无法改变前线局势”。 俄媒《消息报》分析,俄军防空系统已适应此类威胁,可像拦截“海马斯”火箭弹一样击落“战斧”。此外,乌克兰没有可发射“战斧”的舰艇,只能依赖陆基发射车,这限制了部署灵活性。
战场现状也支撑了俄方的判断。 俄军目前采用“小股渗透+无人机消耗”战术,每月能补充三四万兵员,并生产约三万架“沙赫德”无人机。 今年秋季,俄军曾一次齐射近两千架无人机,用饱和攻击压垮乌克兰防空网。 在这种消耗战中,单一武器系统确实难以扭转整体态势。
四、美国的战略考量与内部分歧
特朗普政府的态度显得矛盾。 万斯副总统强调“符合美国最大利益”,但未承诺具体时间表;同时,美国拟改变军援模式,要求欧洲国家出资购买武器,而非直接捐赠。 这与特朗普要求欧洲“承担更多防务责任”的思路一致。
《华尔街日报》透露,政府内部也在评估其他选项,包括射程1000公里的陆基或空基导弹。这表明“战斧”并非唯一选择,美方仍在权衡升级风险。
乌克兰的焦虑显而易见。 泽连斯基已明确请求获得远程打击能力,并推动一项价值90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 他相信,只有能威胁俄罗斯腹地,才能迫使普京回到谈判桌。 但乌军当前面临严峻困境:兵力短缺导致逃兵数量激增,2024年前10个月已有约6万起逃兵案件立案。
五、冲突升级的连锁反应
如果“战斧”真的进入乌克兰,俄美关系将首当其冲。 普京指出,此举将“破坏俄美关系中刚刚出现的曙光”。 他此前曾表示愿意与特朗普在莫斯科会晤,但一切取决于美方决定。
战场层面,俄方很可能升级对后方城市的打击。 此前俄军已对基辅发动过持续12小时的空袭,一次投射595架无人机和48枚导弹。 若乌克兰获得远程导弹,俄军可能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形成“以升级对抗升级”的循环。
经济层面,冲突长期化已引发连锁反应。 俄罗斯为保障国内燃油供应,限制汽油和柴油出口,推高了地区能源成本。 这种波动通过贸易链传导至全球市场,中国出口企业面临付款延迟、物流中断等风险,不得不调整对俄贸易的结算和保险策略。
俄乌前线的一辆坦克残骸下,两名俄军士兵曾在此坚守60天,靠无人机空投补给生存。 这种荒诞而坚韧的战场细节,折射出冲突的消耗本质。 无论“战斧”是否会落下,双方都已做好长期僵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