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一家智库干了件大事。他们花了足足20个月,扒了扒中国制造的老底,出了一份重磅报告。这家叫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的机构,总部就在华盛顿,专门研究科技政策。他们得出的结论,让不少人心里一紧。
报告先是把中国制造一顿猛夸,说进步神速,很多领域都快赶上甚至超过美国了。但话锋一转,直指中国制造背后藏着六大致命弱点。而其中最要命、排在第一位的,既不是技术封锁,也不是贸易摩擦,而是两个字——人口。
先把你捧上天
ITIF这帮人做事相当认真。从2023年1月开始,他们就一头扎进了这个项目里,一直忙到2024年9月才发布报告。带头的是个叫罗伯特·D·阿特金森的经济学家,基金会的老大。他们之所以这么死磕中国,就是因为感觉美国在科技上被追得太紧,必须把对手研究透。
为了客观,他们从欧盟一份2023年的全球研发投入榜单里,找到了679家中国企业,然后随机挑了44家作为样本。这些公司个个都是硬骨头,涵盖了核能、半导体、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电池等十个前沿领域。评估方法也很多元,既看研发投入、专利论文这种硬数据,也分析年报和产品看原创性,还找了一堆非中国的专家来访谈,生怕有偏见。
报告开篇就肯定了中国的成绩,明确说中国早就不再是那个只会“抄袭”的学生了。在研发投入上,中国2022年花了8110亿美元,直逼美国的9230亿。专利申请和科研论文数量更是全球第一。这份报告得出的核心结论是,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从“跟跑”变成了“并跑”,甚至开始“领跑”。
具体来看,商用核电和电动汽车电池,中国已经稳坐头把交椅。全球一半以上在建的核反应堆都在中国,技术还出口到了巴基斯坦、阿根廷。电动汽车更不用说,2024年全球超六成的产量、近六成的销量都来自中国,比亚迪的电池技术更是顶尖。还有大疆的无人机,几乎垄断了消费级市场,把几十年前的稀罕物,变成了如今几十块钱就能在淘宝买到的玩具。
真正的“杀招”在后头
在其他高精尖领域,中国的追赶速度也让人侧目。2023年,中国的机器人安装量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人工智能专利飞速增长,像智谱AI这样的公司得分已经很高。就连一直被卡脖子的半导体,华为在2023年8月发布的Mate60Pro,用上了7纳米芯片,卖了700万台,着实让外界震惊了一把。总体来看,中国企业的创新平均分是6分(满分10分),虽然还落后全球顶尖水平大概两年,但这个势头太猛了。
然而,报告的重点根本不在此。在肯定了中国的巨大进步后,ITIF话锋一转,抛出了他们研究的真正核心——中国制造面临的六大弱点。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让中国的高速发展戛然而止。而排在所有风险之首的,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人口在2021年达到顶峰后,2022年和2023年已经连续两年下降,生育率更是跌到接近1.0,比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还低。这可不是个小问题。最直接的影响是市场规模萎缩。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固定成本极高,需要庞大的市场销量来摊薄。
报告举了个例子:一个新产品研发花了40万美元,如果市场大,卖100台能赚5万美元;可如果市场萎缩,只能卖75台,那就得亏6.25万美元。人少了,消费力弱了,很多需要规模效应的先进产业就玩不转了。同时,老龄化还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养老和医疗开支是个无底洞。中国政府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2024年10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各地一把手亲自抓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内部有忧外部有患
除了人口这个内生性危机,报告指出的第二个弱点是颠覆性创新能力的不足。中国非常擅长在现有技术上做渐进式改良,把产品做得更好、更便宜,但在从0到1的开创性突破上,还差口气。比如,没能诞生像Windows操作系统或iPhone这样开创一个时代的革命性产品。虽然比亚迪和疆是少数例外,但整体来看,中国企业更多是优秀的追随者和改良者,而非开创者。
接下来是外部风险。第三个弱点,就是西方市场准入限制和高科技出口管制。欧美国家正越来越多地把市场准入当作武器,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入。华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被挡在美国市场之外,每年损失上百亿美元的收入。这些收入本来是可以投入到下一代技术研发中的。报告认为,这种通过市场限制来削弱对手研发资金的做法,比技术管制本身的杀伤力更大。
第四个弱点,则是一个巨大的地缘政治风险:因台湾问题可能引发的西方全面制裁。报告设想了一种极端情况,如果发生武力冲突,西方可能会对中国采取类似2022年对付俄罗斯那样的手段,冻结数千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切断银行的SWIFT系统,禁止船只停靠,甚至联合能源国限制对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这对高度依赖全球贸易的中国经济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最后两个弱点则更偏向于体系和战略层面。第五是工业战略转型的灵活性问题。报告怀疑,中国这种由政府强力主导的模式,在未来能否顺利过渡到更依赖市场和企业自主创新的阶段。第六则是西方国家正在形成的联盟合作。美国已经拉上日本、荷兰等国,在半导体设备上对中国进行联合管制。如果西方国家也学中国搞“产业联盟”,集中力量在关键技术上进行合作研发和封锁,中国的国家主导优势将被大大抵消。
结语
这份报告发布后,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香港的《南华早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各大网络论坛也讨论得热火朝天。有趣的是,连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英文网站,在2024年10月9日也转载了相关消息,侧面认可了报告中关于中国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的判断。而在美国国内,这份报告则成了政策圈推动加大本国研发投入的有力论据。
说到底,ITIF的这份报告,与其说是唱衰中国,不如说是一份极其冷静和严肃的战略分析。它描绘了一个强大但并非无懈可击的竞争对手。中国制造的崛起,得益于人才、市场、速度和国家战略等“十大优势”的合力。但人口结构的逆转、颠覆性创新的缺乏以及复杂的外部环境,也像几把利剑悬在头顶。这场关乎未来的科技竞赛,远未到终点,而这份报告,无疑为所有局中人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