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钢都停产,大众找中国救场”
这句话一出口,谁不瞪大眼睛。
谁能想到,那个动不动就卖几十亿欧元的设备、把“德国制造”印得满世界都是的老大哥,现在天天在会议室里掐电价。2025年开年,德国工业产值直接摔了4.3%,汽车板块更是惨到18.5%,二战后都没这么惨过。
先别急着同情,他们自己先动手。把莫尔堡的燃煤电厂炸了,三十亿欧元当烟花;贡德雷明根核电站也拆掉,彻底跟核电说拜拜。俄气管道又被掐,电价嗖地涨到中国的2.5倍,居民用电干脆是中国的六倍。钢铁老板当场哭晕:蒂森克虏伯连续亏到23亿、16亿,扛不住,干脆宣布拆家,把传统钢铁踢出去,名字都不留。
电贵只是一个开头。欧盟还加码,2035年燃油车要退场,2025年排放新规上线,谁超标谁交160亿欧元学费。结果德国电动车销量直接掉27.4%,大众、宝马、奔驰一起发盈利预警,利润集体砍三分之一。
更离谱的是芯片断供。荷兰把安世半导体强行冻结,闻泰科技花了332亿买来的资产,一夜之间变托管。中国立刻反制,安世中国工厂对欧洲断供。德国汽车60%的芯片靠安世,结果一颗0.3欧元的小玩意卡死整条高尔夫生产线,数万欧元的车只能躺车间吃灰。
德国老板们一看,账算得明明白白:本国成本高得像坐火箭,中国市场有电、有链、有补贴。于是集体转身。
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冲到73亿欧元,比2023年全年还多。大众直接甩25亿欧元扩建合肥研发中心,宝马紧接着在沈阳追200亿。巴斯夫更狠,100亿欧元砸湛江,一口气准备干到全球第三大基地。
数字不会撒谎。德国在华企业1.27万家,总投资超3000亿人民币,九成企业说“不走了”,一半还要加钱。反观老家,2025年上半年11900家企业破产,创十年新高,工业产值连续七个月下滑。
政府嘴上说“去风险”,企业却“用脚投票”。36家巨头联名上书,要求别跟中国闹翻,默克尔时代的老朋友巴斯夫、西门子都在名单里。新政府也软了,联合执政协议悄悄改口:“符合德欧利益的合作”,翻译过来就是“先活下去再说”。
有意思的是,中国资本也在反向抄底。美的292亿收了库卡,三一吞下德国混凝土泵厂,立讯精密把线束大佬莱尼纳入囊中。荷兰那边刚冻结安世,中国商务部一纸禁令就让欧洲车厂集体“打不着火”,这来回拉扯,活脱脱一部现实商战。
有人担心德国技术外流,有人嘲笑德国“卖身”。可真到了发工资那天,车间里的德国工人和中国工程师一样,只想让机器继续转。能源转型、产业转型、地缘转型三座大山压下来,德国就像一条在旱地里扑腾的大鱼,看见中国这片水塘,第一反应不是思考,是跳。
问题是,跳进来之后呢?德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会不会慢慢褪色,最后只剩一块印着“中德合资”的小铁片?大众、宝马、巴斯夫加码是真金白银,可它们也在悄悄把核心数据留在合肥、沈阳、湛江。哪一天中国技术追上来,德国还能剩多少议价权?
故事还没完。德国老板排队登机来中国,政府发言人还在台上喊“多元化”。这一幕怎么看怎么像爸妈嘴上说“别吃外卖”,手里却把外卖app放在孩子手机首页。
那么问题来了:
五年后,我们买的车、涂的墙面、刷的手机壳,还有多少真刻着“纯德国血统”?